眼下,许多农民进入冬闲,平定县东回镇南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吕怀元也不用回村里干活儿了。闲下来的他,有时间就在小区里遛弯,看看邻居们下棋,打打扑克,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前几天的一场降雪让天气变得越发寒冷。“这要是在村里,我有事出门还惦记着家里的火炉,如果灭了房子就变成冰窖啦。”吕怀元说,“现在好了,一进门就暖暖和和的,走几天也不怕。”
在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活。他们和吕怀元一样,从破旧的老房子搬进了新房子,开启了新生活,过上了好光景。
搬进新居,开启新生活
今年62岁的吕怀元在搬进新居前一直在村里边种地边照顾有残疾的妻子。说起以前的日子,吕怀元的话稠了起来:“村子在山里,全家的收入就靠种六七亩玉茭,一年下来没多少收入。”
年,吕怀元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进了鹊山移民新区的楼房里。房子面积平方米,足够一家五口人居住。家里有地暖,卫生间有抽水马桶,厨房里煤气灶和油烟机等电器设备一应俱全。做饭不用早早地起火坐锅,啥时候想吃了,打开煤气灶就能做;上厕所方便了,不用大冷天出门;干了一天活儿,回家还能冲个热水澡,这日子过得舒坦。
郊区杨家庄乡原大南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拉宝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受益者。年,大南庄村并入平坦镇桃林沟村,村民搬迁到了喜来居小区居住,与桃林沟村村民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村里还为他们安排适宜的工作岗位。几年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搬出了没产业、路不通的“穷窝窝”,融进了村集体经济强、产业多元的“城市后花园”桃林沟村这个“大家庭”。
我市一些村庄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旧村附近建起了新村。盂县西烟镇洪镇村就是其中之一。洪镇村由5个分散的自然村组成。脱贫攻坚以来,洪镇村在帮扶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的帮助下,硬化入村道路、美化村中环境,为村民建起了新居。年,村民领到了新居钥匙。
刚搬进新居时,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海成还有点不适应。“原来是土窑土炕,走哪儿坐哪儿,没觉得什么不方便。现在,从早到晚,瓷砖地板擦好几遍,稍微带点土,老伴就叨叨。”王海成笑着说。
王海成原来住的村子叫任家梁,是洪镇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子离镇上10多公里,外出打工不便。全家收入靠几头牛和几亩玉茭。村里没有水源,人畜吃水得去镇上拉,养殖成本不低。村里背靠大山,地里的玉茭常被野猪祸害。一年下来,没几个钱。”说起以前的日子,王海成话里有几分苦味。年,洪镇村启动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王海成一家搬进洪镇新村单元住宅。三室一厅的新居收拾得干净整洁。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如今,易地扶贫搬迁让我市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住进新居,圆了脱贫梦。
就业帮扶,“家门口”挣钱
赵银秀原先是郊区杨家庄乡大南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所在的大南庄村是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道路坑坑洼洼,随处可见破旧院落,村里没有小卖部、不通公交车,连吃水都得从村外拉,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大多到市里打工。
“好村领差村、富村帮穷村、强村带弱村”是我市的脱贫攻坚办法之一。年,大南庄村全体村民易地扶贫搬迁至位于桃林沟景区入口的喜来居小区。
开始还担心住进楼房花销大、到了新村没人管……搬迁之后,桃林沟村给搬迁户每平方米元的装修补贴,还为原大南庄村许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优先安排了工作。
“原先我在饭店打工,离家远,工资还不多,现在村里安排我到环卫队上班。工作地点离家就10分钟路程,照顾老人很方便。”赵银秀说,“现在,丈夫在大南庄村附近的一家企业工作,收入比原来去工地当小工稳定多了。”
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奋斗。现在,赵银秀一家的光景变得更有盼头。“我们两口子每个月能挣多元,除去各类花销,一年到头还能存些。家里的两个老人也享受着村里各种福利待遇,每个月有养老金。”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让搬迁后贫困户稳得住的有效方式。年7月,平定县采取“筑巢引凤”新举措,在鹊山移民新区附近建设了“一园两区一中心”扶贫产业项目。如今,山西天弘晋腾有限公司全屋定制生产区的24个生产车间已经投运,带动名搬迁贫困人口和61户边缘致贫户分红增收80多万元,安置名搬迁劳动力就业增收。
今年68岁的许小宝是平定县东回镇陡岭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他家搬进了鹊山移民新区一间50平方米的新房。妻子卢继霞在扶贫产业园的公益岗位工作,每个月能拿元补贴。今年,许小宝也到全屋定制车间工作,“活儿不重,一个月能挣0元”。
在我市,还有很多像赵银秀、许小宝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在新居附近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后续产业,增收有保障
虽然已经搬出了山沟沟,但不少村民还惦记着村里。“俺村这几年变化不小,河道整治好蓄了水,沿河边修建了健身步道,不少人到村里玩呢。”岔口乡大前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满说。
以前,因地处偏远,贫瘠成为大前村的代名词,进村的羊肠小道狭窄且坑坑洼洼,干旱缺水也是个大问题,遇到雨水较少的年份,许多农户喝水都难,更别提灌溉农田了。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大前村在帮扶单位市体育局的帮助下,先后发展了盆栽果树、枸杞种植等产业,还利用村里的原生态风景和特色民居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虽然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搬出了深山,但他们还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村里的扶贫产业。岔口乡良道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子祥入股了村里的黑山猪养殖产业,每年能拿到0元分红。“虽然搬出来住,但村里产业发展好了,俺们也跟着受益。”赵子祥说。
搬迁后的大南庄村经过整修,变成了田园综合体,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产业和肉羊养殖产业。洪镇村在旧村土地上建起了标准化牛舍,发展规模养牛。
“原先,俺家养着3头肉牛。这几年村里条件好了,金融扶贫政策还给俺们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支持发展‘牛产业’。孩子在外打工也有了些积蓄,又买回来些肉牛。现在俺们父子俩一共养着90头西门塔尔牛,俺成了专职‘牛倌儿’。”王海成说。今年,他卖了20头牛,一头牛能挣近元。
建档立卡贫困村扶贫产业的发展让搬迁群众获得了稳定收益,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也为贫困村做好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苏建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