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
“一切暴力都可以不经斗争就使对方屈服,却不能使对方顺从。”——托尔斯泰。
历经多年才有了如今的和谐社会,可谁又能说这其中并没有暴力存在呢?但是这网络暴力近来却是更加猖狂。凭借着那无人知晓的账号而为所欲为,害人不浅却仍“不自知”。这卢安克便是深受其害。
卢安克的到来
卢安克与他的双胞胎哥哥出生在了德国汉堡的一个家庭。因为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所以自小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再加之个性使然,所以他有着独特的处世之道。他不甘于安逸,同时又肆意洒脱。所以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卢安克离开家乡到中国
中学时期他喜欢上了帆船,到了十八岁那年,他入伍服役一年,退役后又进入了汉堡艺术美术学院,在这同一年呢他也考到了帆船的教练资格证。但这些远远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期许。他开始游历各国,起初,他经常在英国和美国运送武器的港口进行抗议阻拦,后来,他到达了非洲,在当地拍摄一些纪录片来彰显当地的文化特色。
一九九零年,卢安克到达了中国。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便喜欢上了这个特殊的国家。在这三个月中,他先是在南京中南大学落脚,后来转入了广西农学院,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他和室友一起报名参加。正是这次活动使他的人生规划出现了变故。
不被理解
他成功抵达乡下。于是二零零一年七月,卢安克第一次来到了这广西省东兰县林广屯。他见到了村民们的热情,也看到了村民的“贫困”。在这里,破败的学校,一位任课老师会同时教导语、数、历、化、生……等等各种学科。他起初不是特别理解,在询问了村民村里的状况之后,他决定在这里教书。
本就因为妹妹在幼稚园工作而对孩子比较喜欢的他,在见到这里的孩子之后更是下定了决心。这里的孩子聪明又能干,小小的年纪便会照顾家人,这令他不免动容。
可是这时却有着一大难题使他非常困扰。他并没有教师资格证,自然也就不具备教学的资本。在他拒绝工资之后的请求之下,当地校长同意他在此教书。不过在当时那样一个落后的村子里,外国人可是并不受待见的。老一辈的甚至将它看做敌人。
卢安克决定用实际来说话。因为受家庭良好教育的影响,他一直以来都是华德福教育的推崇者。这种教学方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便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它主张的是从智慧、心智、动手能力这三个方面去教导孩子。
卢安克在山区支教
卢安克在教导学生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接触到这种教学方式。说干就干,于是在他的教学之下,孩子们大多都会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可是这终究不是课本知识,在不久后的考试之中,因为学生们的成绩未有发生较大的改变,父母们还是决定寻找校长将其开除。
再次返还
卢安克决定离开,可他终究放心不下这里学习条件艰苦的孩子。不久之后,他便第二次抵达了这林广屯。这一次,他自己开创学校,不收学费,不缴书费,但同时他也提前向家长说好,不确保孩子的成绩。他说过他:只是助学,并不是教学,如果你们放心,就送我这里来。
这一送,便是长达十年啊!在这十年里,他认真教导每一位孩子,也充分的展示了所谓的华德福教育。他注重实践,注重操作。每一件事都和孩子们亲力亲为。
比如,他见道路泥泞,便提出修路,村民哪个不想修,可没有资金啊。他便鼓动孩子们和他一起前去修路。在此期间,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丈量,如何换算,如何用最少资金取得最大利益。又比如,他专门为孩子写出一部小说《和平剑》,既让他们有课外书可读,又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
再比如,他想要充分发掘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不再胆小怯弱,鼓励孩子大胆展示自我,让他们每人都扮演《和平剑》中的一些英雄人物,举行话剧在村子里表演。这些少年们的炙热眼神啊!终究是被点亮。可这世间又哪有不透风的墙啊!
不多时,便有着一个又一个的记者前来询问他的事迹。甚至就连《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也来寻找,想要将其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来彰显他的这种美好品德,想要世人学习。这本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卢安克一向不喜媒体,他只求安安稳稳的在这里教导孩子。不想要出现在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给他人,在他看来这就像是“哗众取宠”。所以他一一婉拒。
卢安克和孩子
舆论风波
可是不乏一些急功近利之人,假装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村庄。将卢安克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发布到了网上。
一时之间,这件事情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众多网友纷纷赞赏其伟大品质。可不知又是哪位记者拿出了之前卢安克拒接采访之事,霎时,舆论被推到风口浪尖。不少人说他狂妄自大,有了一点名气便耍大牌,还有人说他,故意淡泊名利,想要众人的膜拜。
甚至有人竟然说出:他作为一个德国人,不爱国家,为何要来中国使得乌烟瘴气。之话。可真是头脑发热,是非不分。
卢安克受到舆论
在这个物欲横流,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卢安克的行为可就显得较为“离经叛道”了。不论是真正怀疑他“不安好心”之人,亦或是嫉妒他“品德”高于自己之人。总之,这时的卢安克是众矢之的。
外面的“腥风血雨”卢安克又怎能丝毫不知,他被迫接受了节目组的访问。
在这天,他穿着村民们缝的衣服,踏着乡亲们做的鞋子。在众人叽叽喳喳的喧闹中走近了记者。这时的他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同样,他也喜欢这群可爱的村民。听着这叽叽喳喳的喧闹也让他觉得是暖洋洋。
他一一回答记者的问题,最后,面对机器时他说
“我不喜欢媒体。”
终究是离开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卢安克,他两难决断啊!
这时,有件事情替他做出了决定。他所注册的德国鲁道夫施泰纳教育友好协会驻中国办事处到期,同时,他的中国居留证也即将到期。再加之他与他的家人所受压力。
卢安克回国
所以在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日,卢安克关闭了自己的博客,并声明“我不是本国人,还来管一些外来人不该管的事情,使得一些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过。”
在这之后,卢安克便回到了他的家乡。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守护住他们最后的尊严,也守护住了那些自欺欺人之人的尊严。这是有多大的委屈,多大的无奈,多大的难过,才会出这样的一番话。
后来的卢安克娶妻生子,有人说他和妻子一起重返教育。也有人说他们早已离开,去追寻其他生活。众说纷纭,可不论他的结果怎样,我们也只能祝他幸福罢了。虽然卢安克离开,可他的事迹却感染了众多学子,有大量的学生开始从事支教工作,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传授知识。而当年那些振振有词的人确实不知所云。
为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需要每一位公民都要做到。网络上亦是如此。虽说网络不知真人,可终究: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啊。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