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个清晨,江西莲花乡沿背村的屋场上,一个大人拿着粪耙和粪箕,正在给身边的五个孩子示范如何捡粪。这个场景很快被村里人看见,人人都瞪着一双惊讶的眼睛,相互嘀咕着:
“这不是甘将军吗?他怎么捡起粪来了?”
一些人忍不住走上前,上下打量着大人和小孩的模样,哈哈大笑起来:“甘将军,你这样子活像是个农民了。将军当农民,一到家就捡粪,真是新鲜事!”
“我是回来种田当农民的”年1月,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冒着大雪乘车到乌鲁木齐郊外,去落实一笔兴办工业的资金。在他返回部队经过一座木桥时,意外发生了。
当时木桥遭到敌人的破坏,甘祖昌乘坐的汽车行至桥面时,木桥突然断裂,汽车一下子从十多米高的地方,栽到了冰面上。汽车受损严重,坐在副驾驶上的甘祖昌,也没有逃过受重伤的危险。
医院之后,兵团卫生部部长亲自给他做了手术。经过一两个月的精心治疗,甘祖昌身上的外伤基本痊愈。但他的头部由于先后两次受过刀伤和枪伤,在这次翻车事故中,又受到了严重撞击,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出院之后,甘祖昌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但严重的后遗症,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他带来痛苦。几次晕倒之后,组织上安排他去庐山疗养治病,仍不见好转。
后来组织上拟安排他到上海、青岛长期疗养,甘祖昌断然拒绝。他一直觉得自己做得工作还是太少了,年授衔仪式结束后,他回到家对妻子说:
“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
一次他收到老家弟弟的来信,说家乡已经结束土改,正在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消息令甘祖昌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脑子虽然负了伤,但手脚还是好的。如今农村还很穷,自己何不回去跟乡亲们一起干呢?
带着这个想法,甘祖昌立刻向军区党委递交了请示报告,希望回老家当农民,结果遭到了拒绝。不甘心的甘祖昌又写了第二份,结果还是被拒绝。年,甘祖昌写下了第三份报告,再次递交上去。
当时萧华恰好到新疆军区检查工作,甘祖昌趁着萧华看望自己的机会,向萧华请求,请他和军区党委说一说,批准自己回老家去。
萧华说这件事他早就知道了,没有同意的原因,是担心甘祖昌的身体吃不消:“给你看过病的苏联专家说过,你的病只能静养,活到60岁还要努力争取。既然这样,他们能同意吗?”听完萧华的话,甘祖昌顿时急了,开始对萧华软磨硬泡,直到萧华点头同意。组织上再三研究,最终批准了甘祖昌解甲归田的请求。
收拾行李前,甘祖昌交代家人,这次回去的路途遥远,尽量少带东西,棉衣棉被,只带布料,不带棉花,为国家节省点差旅费。就这样,一家11口人的行李,被精简到三个箱子,三个麻袋,除了简单的衣物,没有一件贵重的东西。
除此以外,甘祖昌还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6头约克猪、15对安哥拉兔以及15只来航鸡,都是新疆的优良品种,准备引进到自己的家乡。
经过汽车、火车来回换乘,甘祖昌一家在路上颠簸了半个多月,才回到了老家江西沿背村。
村子里唯一的将军回来了,乡亲们又惊又喜,当听说甘祖昌是回来当农民,乡亲们都倍感诧异,既没犯错误,也没受处分,好好的回来做啥?人家都是鲤鱼跳龙门,甘祖昌倒好,跳出去又跳回来了。
面对乡亲们的疑问,甘祖昌幽默地说,自己舍不得沿背村,自己要回来和乡亲们一起,建设一个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甘祖昌的一番话,让乡亲们高兴得直鼓掌,但还有一些人将信将疑,不理解甘祖昌的想法。回乡的第一个晚上,甘祖昌让三个弟弟将家里人都找来,自己要开个家庭会。一大家子二三十人坐在厅堂,等待甘祖昌说话。甘祖昌说自己既然回来当农民,就要像农民一样生活劳动。以后大家就住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弟弟和弟媳都同意甘祖昌的想法,又担心甘祖昌一家不习惯,尤其是甘祖昌,身体还不好,几家人在一起,吃住不好照顾。但甘祖昌坚持按自己说的办,还给家里人作了分工,由自己的二弟当家,几个弟媳轮流做饭,对自己不要特殊照顾,一切和大家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甘祖昌就跑到村子里到处转悠,一直到快吃早饭才回来。一进门他就问弟弟,供销社有没有粪箕卖?弟弟问他买粪箕干什么?甘祖昌回答说:
“我刚才到村里转,发现屋场上有很多猪牛粪,还有狗粪,没人捡,这是多好的肥料呀,我要带孩子们去捡。”
果然在回乡的第三天,甘祖昌就带着几个孩子出门捡粪,只见他熟练地将粪耙伸向一坨坨猪、牛、狗粪,稍稍用力,就铲进了粪箕中。乡亲们对甘祖昌的行为都感到好奇,一个堂堂的将军,不但回乡当起了农民,一到家还捡起了粪。甘祖昌面对乡亲们的疑惑,嘿嘿地笑了笑,放下手中的工具,掏出旱烟管,装上烟丝,划着火柴点着抽了两口,对众人说道:“我说了,我是回来种田当农民的。捡粪,是每个农民都要做的事,我去当红军前,在家里种田时就常做,现在回来了,当然也要做。我希望大家都要捡粪,粪多才会粮多。”
带领乡亲们建设家乡回乡半年的时间里,甘祖昌和孩子们为队里集肥上万斤,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纷纷早起拾粪。甘祖昌对孩子们说:“现在拾粪的人多了,这是好事。我们不和别人争肥料,以后你们每天早晚割一担草。牛要吃草,又可以沤肥。”
就这样,甘祖昌又手把手教孩子们割草。
初冬的一个晚饭后,甘祖昌向全家人宣布,明天全家齐上阵,开发沿背村西北边的荒地虎形岭。
第二天一早,甘祖昌就带着全家人出发了,分好工之后,他教家人们如何将肥料埋在土中。虎形岭这片荒地,很多年都没有长过庄稼,一锄头下去,泥土没挖出来,树根和草根还缠住了锄头。
初冬的土地像坚硬的铁板,锄头下去只能挖出一小块泥,有时候碰到石头,还会“当”得一声冒出火星子,把两个手掌都震得发麻。
一天下来,全家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开出来的荒地却不到两分。第二天、第三天,整整一个冬天,甘祖昌带着全家人,挖断了六、七把锄头,终于在第二年收获了不少的萝卜和红薯。在甘祖昌的带动下,周围的乡亲们也开始向荒山进军。甘祖昌又带着孩子们买回树苗栽种,经过整整四年的精心培育,虎形岭上长成了上千棵果树,甘祖昌无偿地交给了集体,并嘱咐孩子们,不能再上山摘果子吃。
当时村子里有大片的低产田,一种叫“冬水田”,长年累月流水不断,下地干活的人都得坐在木盆里;另一种叫“望天田”,下雨有水就丰收,没雨就种不下去。
甘祖昌闲暇时常坐在田间观察,这两种田的病根都在水上,如果能将这个问题解决,全村的粮食产量就能大大提高。
他找到大队干部,要求给他划五分田做试验,如果成功了,就照着他的办法继续干。
甘祖昌带着四个大队社员,扛着工具来到冬水田,给他们讲解为何田里的水流不干,并教他们效仿城里的排水沟,在冬水田下面修一条阴沟,将水排走,这样冬水田就能种庄稼了。
四个社员没有多发表意见,跟着甘祖昌说干就干。经过几次试验后,全村多亩冬水田的病根终于拔掉了。
甘祖昌来不及休息,继续投入到拔掉望天田的病根当中。手里的活一忙起来,甘祖昌就忘了医生要求自己劳动不能超过四小时的嘱咐,每天和大家一样准时出工,很晚收工,实在太累了,就躺在田埂上休息一会,抽两袋烟,喝口水接着干。
有一天甘祖昌来到自己曾躲过敌人的山上,那里有一条常年不断的溪水,流向村子中。甘祖昌细细观察了半天,觉得应该利用起来,给望天田做灌溉,还可以建电站发电。
他立刻将自己的想法和村里的干部商量,接着又向县里报告,提出要在溪水上修筑水库和电站。县里很重视这个项目,立刻派人来勘察设计。
修水库光靠群众的干劲还不行,还得有懂业务的技术员指导。村子里当时有一个水利局的技术员,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被开除了公职。甘祖昌听说之后,立刻说自己敢用他,出身不好不要紧,修水库要的是他的技术。
当公社派人找到技术员时,技术员还有些顾虑,说自己是被管制的人,不能随随便便出去工作,如果一定要他出来工作,得有甘将军写的条子为凭。
甘祖昌闻讯立即亲笔写下条子,再次让公社书记去请,才将技术员“请出了山”。在大会上,甘祖昌向干部群众交代,一定要服从技术员的指挥,不能让技术员去当劳动力。一年之后,浆山水库建成了,不仅望天田有了水浇地,邻近几个村子的一万多亩缺水田也得到了灌溉,变成了水田。
水库建成不久,甘祖昌向技术员提出新的任务,利用水库建发电站。技术员没有搞水电站的经验,甘祖昌给他找了不少的资料,又带着他到外地参观学习。
在甘祖昌的帮助下,技术员完成了千瓦发电机组的安装任务。发电站正式投入使用之后,除了生产用电,还能供乡亲们的家庭照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
弥留之际不忘乡亲在甘祖昌回乡的二十多年中,参与建起了三座水库,四座电站,三条公路,十二座桥梁以及二十五公里长的渠道。每一项工程他不但亲自出力,还将自己每个月的工资都投入进去。
据不完全统计,甘祖昌投入到家乡建设的工资达到了8.万元,超过了他工资总额的70%。
回乡几年的时间中,甘祖昌头部的淤血神奇般地散了,他高兴地逢人便说,劳动能治病。医院检查,他的身体比回乡前结实了不少,但身上仍有不少的毛病。
对于一般的小病,医院,非去不可的时候,也是病情稍有好转就出院,医院里。有一句话他经常挂在嘴上:“我不能长久占着一个床位,既影响别人进来,又多花国家不少钱。”年冬天,甘祖昌的病情加重。他将妻儿叫到身边,当着大家的面拿出了一个铁盒子,交代孩子们:“我这辈子活得不是很精彩,但我努力了,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任何金银财宝,但装在这铁盒子里的几样东西,是我最珍贵的。”
甘祖昌颤巍巍地将铁盒子打开,里面装着用红布包裹的三枚勋章,是他年获得的,另外还有几张井冈山时期苏区发行的纸币。
在孩子们传看之后,甘祖昌将铁盒子交到了妻子手中,妻子激动地对孩子们说,这些是他们父亲留下的遗产,我们都要记住他的话,不能让他失望。
眼看着病情越来越严重,甘祖昌的妻子瞒着甘祖昌,偷偷给县委打了电话,很快县委领导就带着医生赶来,经过一番检查之后,甘祖昌病情严重,需要马上住院治疗,由不得甘祖昌愿不愿意,强行将他抬上了救护车。
甘祖昌病危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省里派最好的医生来会诊,新疆军区也派人来看望。昏迷中的甘祖昌见这么多人来看望自己,激动地说当年苏联专家说自己活不过60岁,领导、同事们都鼓励他要为活到60岁而奋斗:
“可我现在活到81岁了,还为家乡建设做了点事,我高兴啊!”
除此以外,不医院看望甘祖昌。为了不影响甘祖昌休息,医院不得不挂上了免进牌,并派人在门口看守。尽管如此,来看望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当时有个乡下来的老妇人,提着半篮子鸡蛋,多次央求看门人,让自己进去看一眼:
“他是个大好人,心中装着我们老百姓,我们老百姓就应该感他的情。他不认识我,我也没同他见过面,可他做的许多好事,我听人说过。如今他病了,我特意从乡下赶来,送几个自家鸡生的蛋给他吃,表示点心意。你就让我进去看他一眼,放下鸡蛋就出来,不会打扰他的。”
看门人耐心向老妇人解释,病人需要休息。老妇人又继续央求道,自己不进去,从门缝里看一眼。看门人仍旧不同意,老妇人无奈地说,那就请将这些鸡蛋转交给他。看门人说甘老有交代,不能收任何人的东西,请她还是带回去。
老妇人实在没有办法,不情愿地提着鸡蛋,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年春节过后,甘祖昌病危,在弥留之际,他的嘴里仍在断断续续地说,领了工资,留下生活费,其余全部买化肥农药,送给那些贫困户,告诉他们,这是我甘祖昌最后一次为他们做事了。3月28日,甘祖昌这位不当将军当农民的开国功臣,走完了他从农民到将军,又从将军到农民的一生。
回乡29年,甘祖昌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家乡。斯人已去,老将军的名字不会在人们的心中消失,他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让后人永远铭记,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