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兰敏
外公是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导演,母亲担任壮语配音演员40多年,自己也走上民族语言岗位……来自河池东兰县的韦婉姿一家,三代人都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相关工作。虽身处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他们秉承优良家风和民族情怀,始终传承守护壮族民族文化。
韦婉姿一家三代人合影(前排右一韦婉姿,二排中间为外公韦文杰,右一为母亲韦玉金)。
外公的初心
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文化
韦婉姿的外公韦文杰,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戏剧系专修班。他多才多艺,会编壮话快板、写剧本,还会演戏、唱山歌等。年,韦文杰被调去原广西电影译制片厂,负责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导演工作。
年轻时的韦文杰。
韦婉姿回忆,她童年时常常看到外公伏案工作,把汉语电影台词翻译成壮语的台本。“当时我看到那些一串串像豆芽菜的字母,并不知道是什么文字,后来外公告诉我,那是壮文。”韦婉姿说,外公对她说,身为壮族人,除了要会说壮话,还应该懂壮文。壮文可以更好地记录东兰的山歌和谚语,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
“我父亲精通各地的壮话,语言词汇丰富。翻译时精益求精,还会用本地语言让台词变得更为精简和生动,很有韵味。”韦婉姿的母亲韦玉金回忆道。父亲韦文杰对配音演员的要求也非常高,口型、发音定调、情绪表达等,都力求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母亲的接续
让壮族儿女更好地了解世界
年,刚参加工作的韦玉金也选择了从事少数民族语翻译录制工作。从年参加工作到年退休,她共参与民语(壮话)译制配音故事片多部,科教片20余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她参与译制的影片《咱们的牛百岁》《焦裕禄》,分别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腾龙奖”和“骏马奖”。
年,韦玉金参与译制电影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
“父亲热爱少数民族语译制工作,希望籍此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这种感情和情怀也传递给了我。”韦玉金说,退休之后,她依然很舍不得这项工作,再加上民语电影配音人才培养严重断层,年,她被返聘回工作岗位。今年4月,她还参加了新版《刘胡兰》电影的壮话配音,通过变换不同的声线来配女主角刘胡兰和奶奶的角色。
韦玉金参与译制的影片获奖证书。
“现在从事民语翻译录制工作的年轻人比较少,在翻译用词上也不如老一辈经验丰富。”韦玉金说,壮话配音拉近了影视作品和壮族儿女的距离,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世界。
自己的传承
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从小在少数民族语言的光影世界里耳濡目染的韦婉姿,心中也孕育着一颗“民语种子”。
韦婉姿。
年,韦婉姿在家乡东兰县通过遴选晋升走上了民语工作岗位。此后的十年间,她策划了“壮语文科技电影进百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稳固每周一期《东兰壮语新闻》节目播出;策划推出译制电视纪录片《风物东兰》壮语版……她策划的壮汉双语微电影《再次突围》,在今年获得第3届“三月三”民族电影文化周展映优秀作品奖。
如今,韦婉姿担任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的副局长,继续从事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事,推动民族文化“活起来”。“外公、母亲、我,我们都热爱自己的民族和语言,都希望尽自己所能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