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携手攻坚“斩穷根”。年9月起,粤桂扶贫协作由深圳市牵头负责,重点对口帮扶广西河池、百色两个地级市的17个县市区,共个贫困村、.3万人。4年来,深圳聚焦贫困源头精准发力,通过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消费扶贫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找准致贫源头搭建产业平台
从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驱车数十公里来到雅龙乡,一路几乎见不到一块像样的田地。道路两旁,是连绵不断的大石山。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胜利村风貌(年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大化县九成面积是石山,10万瑶族群众住在大山里,人均不到3分地。”深圳挂职干部蓝亦辉说,他们在调研中发现,这里不仅山高路远,而且缺水少地,“要脱贫,先要解决生存问题。”
为此,广东先后投入帮扶资金多万元,从周边水源地引水,在大化县建设了60多处集中供水工程和多个家庭水柜。
石头多,泥土少,粮食产量低,发展产业才是当地可持续的脱贫方式,深圳因地制宜引进相关产业帮助当地贫困户“造血”,带动产业发展。
在雅龙乡红日村,蓝亦辉等扶贫干部调研摸索到养羊的致富门路。今年3月,广东投入帮扶资金万元建成粤桂扶贫协作肉羊养殖园。
“一是通过让贫困户参与肉羊的繁育养殖,带动他们实现增收;二是吸纳贫困户人口参与养殖管理,带动就业增收;三是带动周边约户贫困户种植牧草,增加收入。”红日村驻村第一书记覃云州说。
60岁的贫困户韦振昌告诉记者,他常年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今在肉羊养殖园当饲养员,每月有0多元的固定收入,年底还有分红。
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在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塘万村,广东帮扶当地建设占地亩的水果扶贫产业基地。该县以种植沃柑、青皮柚、脆蜜金桔等特色水果为抓手,带动20个毛南族聚居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目前,深圳通过粤桂扶贫资金在对口帮扶的广西17个县市区共建设了个牛、羊、鸡等畜禽养殖园和水果种植基地。
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做好“后半篇文章”
搬出大山的印桂青说,她以前在深圳打工,每两年才回一次家,“如今,不再‘山里过日子,山外赚票子’。”
从河池市东兰县花香乡英兰村麻洞屯搬到县城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向阳新城,印桂青住上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新家楼下是“扶贫大车间”——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她在深圳企业投建的广西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上班,每月有多元的收入,“既能挣钱养家,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总算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印桂青说。
“让贫困户走出去成为产业工人,是快速、长效的脱贫手段。”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邝兵说,深圳将“扶贫大车间”开进对口帮扶县城易地扶贫搬迁点,并在乡镇和村(社区)成立“扶贫子车间”;对于技能不足的贫困户,深圳还在对口帮扶地区设立技能培训中心,推动农民就地转型为“新产业工人”。
年12月,深圳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安置区建起了年产0万台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线,安置就业人,实现产值超40亿元,填补了环江县乃至河池市电子科技产业的空白。
在百色靖西市,深圳龙岗·百色靖西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已引进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6家,使18个边境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增收,解决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
目前,深圳已累计在百色、河池对口地区建设扶贫车间个,并筹集资金配套建设了中小学校和社康中心,解决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子女“上学难”“看病难”问题。
补链、强链稳定产业链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帮扶措施不仅要落到田头上,还要落到产业链上。深圳市扶贫办主任刘卫翔说,只有帮助贫困地区构建完备的产业链,建立长久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才是“脱贫不返贫”的关键。
建基地、树品牌、拓市场,实施补链、强链行动,深圳拓展产业扶贫为产业链扶贫。
3年内在广西建30至50个供深圳农产品基地,并与深圳的“菜篮子基地”衔接;组织“圳品”认证,直接将广西优质农产品对接深圳大型商超;今年,利用粤桂扶贫资金在广西建设53个冷链运输等农产品基础设施项目……
目前,百色芒果、田阳小番茄、巴马香米、环江沃柑、大化冰鲜鸡等广西10个基地的7个特色扶贫产品获得“圳品”称号。由深圳市帮扶引进建设的广西都安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已建成大型冷链储存库、农产品加工车间、农产品展示中心等,形成“供、储、展、运、销、配”全产业链条。
“在都安县‘贷牛还牛’扶贫产业链中,企业通过先进流水线对牛肉进行精加工,实现了‘一头牛变两头牛’的价值升级。”该冷链仓储物流中心负责人韦荣杰说,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回购屠宰加工肉牛1.4万头、肉羊余只,实现产值5亿元,“牛在都安养,肉在全国卖”已成为现实。(记者周科、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