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石榴籽拥抱更紧实

北京雀斑医院治疗 http://m.39.net/pf/a_10059087.html

深秋时节,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张家村,宽敞的水泥路,整洁的农家小院,主题鲜明的民族风俗壁画,一幅别具民族风情的新农村景象映入眼帘。

在村口的文化活动广场上,一场“学党史、悟思想,唱红歌、感党恩”活动正火热举行,身着各色民族服装的群众,以唱山歌形式传唱党史和幸福生活。

在广西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大家一同参加山歌会、红色体育竞赛活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会、红色歌曲大家唱活动……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心田。

宣讲接地气聚人气

寻常圩日,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前,党史宣讲小分队成员陈代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武篆民谣”唱党史、颂党恩。不一会儿,成群结队的人们纷纷闻歌而来,有的戴着草帽,有的扛着扁担,有的抱着孩子,不少人掏出手机拍摄,小小广场被围个水泄不通。“武篆民谣曲调都差不多,我们一边听就能一边跟着哼。”一位老人对记者说。

当陈代江唱起作曲家麦丁根据“武篆民谣”创作的《壮锦献给毛主席》时,现场群众纷纷附和,淳朴乡音和婉转旋律,唱出了壮乡人民的心声。“武篆民谣接地气,群众喜欢听,只要歌声一响就会闻声而来,像过节一样热闹。”武篆镇党委书记覃肖阳说。

革命老区东兰县,是人民英模韦拔群的故乡,居住着壮、汉、瑶等11个民族,31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91%。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东兰县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分布广、语言不通等实际,组建57个宣讲小分队,用少数民族语言和壮族勒脚山歌、壮族长排歌、民间山歌剧、武篆民谣等,开展流动宣讲、山歌会宣传多场次,传递党的好声音。

“宣讲员用瑶语讲述党的光辉历程和家乡的变化,我们瑶族群众听得懂,也记得住。”三弄瑶族乡弄宁屯布努瑶猴鼓舞传承人蒙胜文竖起大拇指说,“县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小分队多次来到屯里,与瑶族同胞围成一圈,拉家常、唱山歌,增进了沟通,拉近了距离。”

“大新县地处中越边境,有26个民族,壮族占总人口的98%。”大新县下雷山歌传承人农连清说,今年以来,该县共开展了10多场次山歌活动,创作了余首壮族山歌,有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

党史进课堂铸信仰

“年6月28日,滇桂黔边区纵队左江支队全茗武工队通讯员赵东山、许文富护送机要文件途中,遭遇国民党联防兵袭击,经过激烈战斗,不幸牺牲……”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全茗镇中心小学课堂上,赵秀萍老师正用壮汉双语深情讲述着当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全茗镇中心小学是我国南疆边境县——大新县唯一的壮汉双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该校结合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将地方党史引入课堂,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

赵秀萍出生于抵边乡镇的一个贫困户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供养姐弟俩。高中毕业时,她曾产生不再继续读书的想法,所幸赶上少数民族定向委培教师的政策,免费读完了大学,毕业回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正是得益于国家的扶持,我的人生才得以改变。”赵秀萍动情地说,“我将用所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感恩党、跟党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全茗镇中心小学配备有壮汉双语专业教师,除每周给各班学生上一节壮语课外,还结合“壮族三月三”“壮族霜降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用标准壮汉语讲爱党、爱国、爱家的故事,开展制作五色糯米饭、抛绣球、跳竹竿舞等民俗活动。该校还组建壮语党史宣讲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用壮语讲党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

“我们少数民族边境县要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党的民族工作贯穿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大新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云燕说。

新民社区聚“新民”

“这里生活好、环境美,文娱活动丰富,我们不管是壮族、汉族、瑶族,都经常聚在一起看节目、唠家常。”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新民社区,原居西山乡戈贤村戈二屯的王世超老大爷满意地说。

年,名贫困群众相继从东山乡、西山乡等10个乡镇会聚而来,组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融合团结的大家庭——新民社区。

“这里是幸福巴马的缩影,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好实证和最美名片。”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海新说,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社区创新服务载体,将党组织建设成居民的“温暖港湾”,稳步开展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居民群众安居乐业。

罗仁信一家从西山乡弄烈村昌朝屯搬迁到六能安置点,因之前信息闭塞,搬迁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后来通过社区举办的“春风行动”招聘会,罗仁信和妻子都找到了工作,如今家庭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红火。

就业是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民社区以“为民办实事”为抓手,提供公益性岗位个;推进产业园建设,以免租方式引进企业到多个安置点入驻,投资发展扶贫生产车间,引进商家入驻安置区商铺经营,为近千名搬迁群众提供务工岗位、创业机会,并“点对点”免费专车输送农民工赴广东就业。

“不少孩子的家长通过招聘会外出务工,孩子课后教育成了问题,”居民张惠笔说,“社区为此开设了‘四点半学堂’,免费为40多名孩子提供课后辅导,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为促进民族团结,社区经常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逗鸟比赛、射弩比赛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我们从不同的村屯来到这里,组成这个大家庭,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和睦,接续奋斗,奋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罗海新说。

(本报南宁10月21日电本报记者周仕兴本报通讯员陆玉勇罗荣玉)

来源:光明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1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