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当卢安克拒绝记者感动中国人物的提名时曾这样说。
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人却成为了留守儿童口中的“爸爸”,在贫困山区学校耕耘十年。
然而,做出这样贡献的他却拒绝了感动中国人物的提名。
他不想感动中国,也不想做名人,只想留在大山里陪在孩子们的身边。
只是这样简单的想法最终也无法实现,甚至被打上“间谍”“恋童癖”的标签,无奈离开中国。
卢安克的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他为何会来到中国?
两次尝试失败大学毕业半年后,来自德国的卢安克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了中国。
因为当初第一次来中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再次踏足这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国度。
在这里,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给了卢安克极大的震撼,于是他决定留在农村,为这些留守儿童带去不一样的童年。
最后,他选择了广西阳朔县的北沟村,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在这里生活过,一切比较熟悉。
在这里,美丽的山川与村民们的贫困形成强烈对比,深深震撼了他,尤其是一幅留守儿童们无助的景象牵动了他的心。
原来,这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与未成年的孩子,由于交通不便人口不集中,教育资源也非常匮乏。
卢安克明白,缺乏教育是这个地区脱贫的最大阻力,于是,他决定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
起初,村民对这个外国人充满戒备,黄头发深眼窝的外国人偏偏要呆在中国的山里,他能教好学生吗?
卢安克陌生的面孔和“诡异”的举动自然得不到村民的支持,但是他并不在意,一心只想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施展爱心。
他租下破旧的平房,带孩子们唱歌、讲故事,给他们描绘外面世界的精彩。
渐渐地,村民发现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并无恶意,对孩子们尽心尽力,于是他们开始信任卢安克,把孩子送到他那学习。
平房里一天比一天热闹,充满了欢声笑语,卢安克成了孩子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兼玩伴。
每逢周末,他还会按计划挨个做家访,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然而,村民对卢安克的教学方法并不满意,他注重启发孩子的思维不强调应试和标准答案。
但村民只在乎考试分数,担心孩子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在家长的压力下,卢安克被迫离开了第一个教学岗位。
他并未气馁,又去了一个更偏僻贫穷的山区学校,那里的孩子营养不良,生活极为艰苦。
卢安克试图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学,但面对长期接受传统方式教育的孩子效果并不理想,也无法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两次接连的失败是否让卢安克灰心?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第三次尝试两次失败后,卢安克明白无法在短时间改变环境,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尽力而为。
这次他选择了更为偏远的广西东兰县隘洞中学,这里的条件比之前两个学校都艰苦。
在这个学校,卢安克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贫困,下定决心要帮助这里的孩子。
村民对这个外国人的到来既好奇又防备,他们不敢相信会有一个外国人来到大山里支教。
卢安克只好挨家挨户解释自己的意图,请求村民把孩子交给他,还主动帮村民们干农活。
时间久了,村民发现卢安克真心为孩子好,就让他教导自己的孩子学习。
尽管条件艰苦,但卢安克感到无比欣慰,他相信只要自己全心全意,就一定能打开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大山外更广阔的天地。
平日里,卢安克过得非常简朴,他不抽烟不喝酒,把微薄收入主要花在孩子学习用品和营养餐上。
除非天气恶劣,否则他几乎所有时间都陪伴在孩子身边。
在他身上,孩子看到了父亲的影子,远在异国他乡,卢安克用他的真诚温暖了这一方天地。
然而好景不长,年的一场车祸险些让卢安克丧命,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回国治疗,没想到他选择继续留下。
他说自己的命运已经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无法离开。
车祸后遗症时常折磨卢安克,但看着孩子们的笑容,他觉得自己的痛苦不值一提,只要还能为孩子们做点事他就心满意足。
时间荏苒,孩子们渐渐长大,卢安克的事迹也渐渐为人所知。
年,一名记者找到卢安克,要为他拍摄报道,并推荐他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记者的到来打破了卢安克平静的生活,也使他在中国的时间进入了倒计时。
因舆论无奈离开卢安克谢绝了记者的采访并且请求对方不要对自己进行提名,他并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也不想“感动中国”,在他看来是自己被中国和这些孩子们感动了。
在卢克安看来这只是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插曲,转头继续和孩子们一起过着平静的生活。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卢安克的事情通过媒体被广大网友熟知。
无数人为他在偏远山区为教育做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认为他应当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然而也有无数不理解的人对他的行为进行恶意揣测,他们认为一个德国人不会为了中国的教育做到这种地步,各种“间谍”“恋童癖”的言论甚嚣尘上。
有些不明真相的村民也受舆论影响产生怀疑,不再让他去教自己的孩子。
无奈之下,卢安克只能暂时离开山村回到德国,但是在德国的每一天他都非常想念山里的孩子们,惦记着自己未尽的事业。
于是,他再次回到了中国山村,起初村民对卢安克还是有所戒备。
但看到孩子们再次围着他笑开怀,大人们也不忍心驱逐这个善良的教师。
渐渐地,卢安克重新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信任。
光阴荏苒,孩子们长大成人,每每想起儿时跟着卢安克快乐学习的岁月,他们都充满了感恩。
年,已经39岁的卢安克在中国收获了自己的爱情——音乐老师林婷。
两人结婚后林婷要求卢安克搬到县城居住,考虑到妻子的感受他内心挣扎了一个月同意了。
离开的那天,卢安克难过至极,他没有告诉孩子们自己要走,实在不忍面对依依惜别的场面。
他只安排了采访,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