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把我的一切都交给他们了,我的命好像跟他们的命连在一起了”。
“如果走掉呢?”
“走掉就没有命了”。
这是记者柴静在采访德国小伙卢安克时的对话,此时的卢安克已经在中国免费支教了近10年时间。
卢安克在接受采访时,满满的都是对中国农村的喜爱,还说出会在中国支教一辈子,如果离开就会没命的言论。
然而,仅在接受采访不久后,卢安克就离开了中国,回到了故土。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1.决定来中国教学的原因卢安克,年出生于德国汉堡,年,22岁的卢安克来到中国旅游时,仅3个月的时间,他就被中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地情吸引了,回国后,便一直对中国念念不忘。
随后,他就通过努力,参与了学校的留学生计划,来到广西农业大学学习,毕业后,就一直留在了广西发展。
年,这时,距离卢安克毕业已经几年的时间了,期间他也做过很多份工作,但是觉得都不是很适合自己,于是他决定在中国教学,而他选择教学的原因,也与他的家庭密不可分。
卢安克有兄弟姐妹三个,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哥哥也曾办过义务的技能培养课,弟弟妹妹也曾去过山区支教,所以,他也决定遵循家族的道路——教学。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教学这条道路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2.艰难的教学道路年,卢安克先是在广西桂林开办了一家免费的青年学习班,但是没有人参加,于是第一次教学就失败了。
第二次,他在广西南宁一家学校免费教授人们德文,但是由于德文很难,人们都不愿意坚持,于是慢慢的学校也就没有人参加了,他的教学经历再次宣告失败。
为了可以教学,他来到了县城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免费当老师,可是由于教学理念不同,卢安克想的是快乐教育,而家长们更看重的是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双方矛盾之下,卢安克主动离开了学校。
随后他又奔赴于其他几个学校教学,但都毫无疑问,不被人理解,直到年,他来到更偏僻的广西东兰县的板烈村,才终于在这里安定了下来。
3.支教生活终稳定板烈村地处贫瘠,不通电话、公路,很少有人来这里,所以当卢安克来到这里后,所有人都用怪异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外来人。
人们纷纷好奇的询问卢安克来这里干什么,卢安克才说道自己是来这里免费教学的,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这里根本没有学校,见识到这里的贫瘠,卢安克更加决定要留在这里,建设这里。
他自己出钱购置了一个小茅草屋,打扫干净,定制了几个书桌,一个简单的教室就这么形成了,虽然大家并不信任他,但是免费的学校大家还是想让孩子上的。
于是众多的孩子就被送进这个屋子里,为了更好的和孩子们沟通,卢安克的第一件事就是教授他们普通话。
卢安克说大人的想法是先理解再去做,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应该是先去做再去谈感受,就这样,卢安克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经历,然后一字字的给他们翻译成普通话,让他们再用普通话叙述一遍。
就这样,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日益增长,在空闲时间,卢安克还会接一些翻译、苦工来挣钱,给孩子们买好吃的。
孩子们跟他关系很好,有的叫他卢老师,有的叫他爸爸,他也都开心的答应,而村民们则是热心的给他起了一个洋雷锋的称号。
年,卢安克当支教老师的故事不胫而走,中国感动人物栏目组把他定为感动中国人物,卢安克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给栏目组写了封信:“我没有感动中国,要说感动,也是中国感动了我”。
随后他一直留在板烈村教书,直到年,他受邀接受了柴静的采访,在采访中他说出“我把我的一切都交给他们,他们跟我已经是分不开了,好像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我走掉,就没有命了。”
卢安克说出的语言情真意切,令人感动,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说完这句话后,年,卢安克就离开了中国,回到了故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4.离开中国的原因原来在柴静采访完卢安克后,很多的人都注意到卢安克,更多的人对卢安克保留着善意,但也有一部分人,出言讽刺卢安克。
不会是间谍吧、外国派来的特务、恋童癖、人贩子,什么肮脏的词汇都到了卢安克这里,严重影响了卢安克的教学。
年,卢安克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下了这样的一句话: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随后离开了中国。
随后,卢安克也曾多次回到过中国,和板烈村的孩子一起画了画,编创了歌曲,拍摄了电视剧,出版了书籍。
年,纪录片《新闻漩涡后的村庄》总导演刘楠前往板烈村采访,遇到了卢安克的妻子王老师,王老师也在板烈村的小学做支教老师。
随后,王老师也给出了卢安克离开的另一个原因,原来卢安克并没有正式老师身份,所以签证问题很难解决,而杭州一家公司提供的一份工作可以帮他获得居留权,这样他才可以给他真正留在板烈,但随后去往杭州后,由于种种原因他还是离开了中国。
5.结语卢安克的离开值得每一个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