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5日,公休假期间,约齐三五好友,驾车来到河池地区的东兰县。
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简称“东巴凤”,东巴凤三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老、少、边、穷”县之一,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邓老在广西的四个多月,其中的三个多月都呆在东巴凤。在革命年代,东巴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平均每九户人家,就有一户是烈士。
在原来的印象中,东巴凤遥不可及,似乎远在天边。实际上,从桂林驱车过去,不过四百多公里,六个多小时就能到达。
世上,看似远的一段距离,其实是一段心理距离,只要下定决心去做,感觉上很遥远的距离,原来却是如此之近。
以前,总以为咱灌阳很“山”,左边是海洋山,右边是都庞岭,灌阳夹在两大山脉之间,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往来。然而,东巴凤的山,虽然没有灌阳的山那样高耸入云,却也千峰仞立、连绵不绝,少有宽阔盆地,偶尔见到,也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十分稀有。令人感叹,东巴凤的“山”,才是真正的“山”。
东兰县城街景一。
东兰县城街景二。
东兰县城街景三。
东兰县城没什么好玩的,我们决定到一个景区去瞧瞧,上网一搜,说附近有一个红色革命景区,我们于是驱车前往。但导航把我们引导到大山里,说目的地到了,我们顿时傻了眼,茫茫群山中,只有白雾飘飘,哪里有什么红色革命景区?当然,你非要说红军在此打过游击,我也相信,但要说是一个景区,至少还差十把火候。有时候,导航也会害死人。
罢了,罢了,即来之,则看之。在山间的山路上停下车来,看看周边的风景。
远处的山腰上,有一个小村庄,建筑多为砖混结构,与灌阳的房子无异。但这里的房子,房顶设计与灌阳的房子有很大的不同,防水性能更好,屋顶四周砌了一矮墙,看来,整座房子的屋顶,都设计成储存雨水之用。
我有点好奇,在我们灌阳,农村的家庭如果拥有这样一幢住房,就很难评上贫困户了,在这里,不知这些是不是贫困户?
这里的农村,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村旁村后一个个圆形的水柜,几乎是一户一个,向一位村民打听,这些水柜大多建于年,国家提供补助,每个水柜补贴元。十多年前的九千元,要算一笔不小“巨资”了。
以我专业的眼光来看,这些水柜里面的水,必是从远处的山箐中引来,顶部都没有封闭,极容易滋生细菌和受到污染,令我不解的是,像这种情况,完全可建成一个集中式供水工程,修一个封闭的高位水池,引来多处山箐水,提供给各家各户,既节省投资,又能提供更好的水压水质条件。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也可能是当时群众的工作难做吧!
只有山,不见水,群山绵绵,白云霭霭。草作衣裳,路作腰带,这样的生存环境,真可以称得上是艰苦,相比之下,将灌阳称为“鱼米之乡”,也绝不过份。
据说,这里只能种出苞谷,以前,农民将苞谷打成粉,熬成粥,一日三餐,喝的都是玉米粥。不知现在这里的农民家庭生活状况怎样?
站在小山腰之上,拍东兰县城。起初我们经过的地方,只是县城很小的部分,县城大部分的建筑,沿着九曲河呈带状分布,有的建筑,甚至修到了山腰之上。
东兰县,人口与灌阳相当,为30.45万人,面积比灌阳稍大,平方公里。辖5镇9乡。
东兰县城风光一。
东兰县城风光二。
只在东兰县城停留片刻,我们就驱车前往凤山县。
从地图上看,东兰县到凤山县不过六七十公里,我们在晚餐前就可轻轻松松的到达。
不料,东兰至凤山的这段公路正在维修,一路坑洼,山路一直在群峰之间兜兜转转,似乎无穷无尽,把原来计划中的愉快旅行,变成了一场愀心的汽车拉力赛。直到晚上八点多,天已墨黑,我们才到达凤山县城。
不过,在这条路上,我们欣赏到一幅美景,一幅东巴凤难得的山水田园风光。算是对我们饱受颠簸之苦的补偿吧!
山如碧玉,沉浸在薄雾之中,屋似白盒,镶嵌在绿野与群山之间。似天上,又似人间。
建筑这么多,想必是一个乡镇了,路过时留意瞧了一下,原来是东兰县的泗孟乡。
山路的旁边,正在修建一些观景台,让路过的游客,能静心品味这里难得的田园美景。
一路旅行,并不是一定要看那里的景点,看那里的山,看那里的水,呼吸那里的空气,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也就够了。
今后,我可以自豪地说,东兰,我去过!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