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东兰讯(记者/韦鹏雁通讯员/向航)11月24-30日,由中国、法国、比利时洞穴专家、探险家组成的30人探险队,参加了第三届东兰长寿地质国际科考探险活动,在东兰县境内的红水河第一湾以西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15个天坑,其中深度超过米的大型天坑有7个,最大的小弄坤2号天坑深多米,属于世界排名前50的大型天坑。这是继百色市那坡县天坑群之后,广西再次发现大型天坑群,进一步巩固了广西作为“世界天坑之都”“天坑博物馆”的地位。
东兰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年和年中外专家曾两次进行科考探险活动。今年的探险活动由4支队伍分别开展,对该县三石镇红水河第一湾、干燕天坑、拉平隧道和泗孟天坑群等地进行深入科考探险。
11月26日,科考探险队来到红水河西侧小弄坤,找到了两个大型天坑。其中2号天坑位于海拔多米高的峰丛顶部,坑口几乎被高大的树木完全覆盖,只有通过无人机空中视角才能见到入口,探险队员密切配合,用了两天时间才降到底部。中方探险队长陈立新说:“小弄坤2号天坑是世界级的大型天坑,探险难度很大。”两天时间里,探险队员们用最先进的环保岩钉固定绳索,设置55个岩钉锚点,并吊在一根8毫米的单绳上,用娴熟的洞穴技术上下攀爬,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岩壁芭蕾”。
在泗孟乡,探险队发现了极其精美的溶洞大厅。11月27日,法国探险家让·波塔西带领一支队伍发现并进入一个发育十分奇特的洞穴,洞内石笋高大,白色的流石从几十米高的洞顶直泻而下,如同雪白的石山瀑布,洞内石笋、石柱、大面积白色流石瀑布等沉积物琳琅满目。在洞穴最低处的大厅,洞内白色的石梯田、石葡萄、石旗、石盾等沉积物堪称洞穴景观极品。让·波塔西说:“这是大自然的最好馈赠,我们要对这个地球上经过亿万年雕琢而成的工艺品倍加保护。”
在红水河第一湾以东的弄丘屯,探险队在一个天坑里发现了神秘的先民遗迹。该天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色天坑,多米高的石壁上爬满翠绿的植物,天坑底部的荫生植物,没过了探险队员的头顶。在天坑底部发现了一处人活动的痕迹:一些经过人摆放的石块、被利器砍切过的木头等。科考探险队判断,这些物品应该在百年以上,至于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怎么下来的,谜团一时无法解开。
11月30日,东兰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此次探险的成果。东兰县相关领导表示,该县将依托天坑洞穴的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好这次科考探险活动的成果,在保护中进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