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南宁、入河池、进百色、探崇左,车行壮乡,一山放出一山拦。重重石山,堆出了交通不便,堆起了穷苦生活。但是,行走八桂大地,深入大石山区,你又会惊叹:壮乡儿女凭借一双勤劳的巧手,破译出解贫“密码”。
“一亩桑蚕,一层楼房;十亩桑蚕,有车有房”……山行一路数千里,看尽八桂“脱贫花”:漫山遍野的甘蔗、铺天盖地的芒果林、星罗棋布的桑园、成群逐队的乌鸡。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自治区成立60年来,脱贫攻坚的步伐从未停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年到年,累计减贫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8%降至5.7%。这样的数字让人欣喜,背后的付出令人敬佩。
通路,让发展之路宽起来
戈扎屯是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一个自然寨,一度“牛棚”满寨。
何谓“牛棚”?就是用几根木头、木板搭的两层小屋,下面圈牛,上面睡人。屯里人原本住在村部附近,但离稻田隔几座山,“望山跑死马,下一次地来回十几里。”为了抢收抢种,乡亲们就在田边搭个棚,和牛一起过夜。久而久之,牛棚越来越多,村民索性把家搬来,就成了一个“牛棚区”。
路不通,满山的木材也卖不出去,因为光运费就是木材价格的6倍,只能“捧着金碗受穷”。
“要想富,先修路。脱贫,要舍得投入,早修早富!”南丹县委书记韦永山态度坚决。“十三五”以来,南丹拿出4亿多元,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全民共建”原则,建成通村道路5条94.4公里、通屯道路条公里;今年又筹措1.48亿元,将20户以上的村屯道路升级硬化。
路通财通。一样的山,一样的木,有了不一样的价:木材销价涨到每立方米元。谈起怀里村的发展,驻村第一书记李新辅心气更高:村里筹资75万元,发展瑶山黑猪、牛、鸡和优质稻等特色产业;县里投入万元,打造白裤瑶古村落原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产业。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广西统筹整合使用资金,加强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屯)屯级路、饮水工程、危房改造、电网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脱贫短板。越来越多的村寨,像戈扎屯般,开始摆脱贫困。
“路通,脱贫之路才通。”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陈鸿起介绍,今年广西正实施约1万公里的农村公路新改建及安防工程项目(含续建)。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9.83万公里。
造血,让脱贫产业兴起来
产业兴,经济活。
东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环境恶劣。但是,东兰有一“宝”——乌鸡。在县水产畜牧局局长韦礼延嘴里,东兰乌鸡的好说不完:“乌鸡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林间草,和其它毛黑、肉黑的乌鸡不同,东兰乌鸡连骨头都黑,营养价值突出,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东兰乌鸡的珍贵,更在于它是“脱贫鸡”。县委书记黄贤昌说,乌鸡是东兰特色产业中的“头号产业”。县里引进万寿谷公司,财政出钱建村集体鸡舍,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贫困户采购鸡苗和饲料,“贫困户只管养,其他交给公司市场化运作,养成一只得15元。”
“基地投资3亿元,现在每月育雏90万羽,建成后每年育雏万羽,供苗没问题。”在三石镇的东兰乌鸡育雏基地,广西万寿谷集团投资公司东兰分公司总经理盘艺说。长乐镇纳标村拉提屯贫困户覃敏,今年上半年出栏成鸡羽,全年将达多羽,预计能赚7万多元。
东兰有乌鸡,德保有柑橘。
人称“花姐”的姚银花,是那甲镇大章村陇龙屯人,她把做生意赚来的多万元全部用来流转土地种柑橘。
“前期是投入,后期是收入。”花姐说,德保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宜种柑橘,县里免费供1万株苗,今年挂果还有补贴,但前提是领着贫困户干。花姐带着10户贫困户创业,预计今年收入80万元,贫困户每人仅务工就年收入2.4万元。目前,德保县柑橘种植面积达12.7万亩,覆盖户贫困户。
去年开始,广西全力引导个有扶贫任务县和0个贫困村参照自治区特色产业目录,根据各自资源禀赋,每县遴选“5+2”个特色产业,每村遴选“3+1”个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培育发展。
“这样做,就是要确保产业扶贫做到精准,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说。
扶志,让贫困群众干起来
“老酒谭”成了“致富哥”,这是合山市岭南镇溯河村的一段佳话。
“老酒谭”,大名谭罗斌。以前,老谭整天酗酒,越喝越懒,越懒越喝,因而有此绰号。帮扶干部到他家商量发展脱贫产业,送去大米、食用油,他却醉眼惺忪找人要酒喝。
“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挡住了脱贫致富的脚步。”合山市委书记莫莲说,年以来,该市开展“扶志脱贫争先锋”活动,从“思想、志气、信心、心灵、智力”五个方面实施“精神扶贫”,全面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市、镇、村三级“扶贫小分队”把老谭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反复上门宣讲扶贫政策,并扶持他发展蔬菜种植和养猪养兔产业,有针对性地激发他的脱贫信心。贴心的话、真心的帮,焐热了老谭的心。“这么多人来帮我,再不活出个样子,我就不算个人!”
放下酒瓶,甩开胳膊。去年,老谭养了20头猪和两批肉兔,还买了一辆三轮车跑运输。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超3万元。通过危房改造,46岁的老谭住进了新楼房。
人有精神土生金,扶贫先扶志和智。在脱贫攻坚中,广西多措并举,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宁明县评选“脱贫光荣户”,营造脱贫光荣的氛围;举办“脱贫故事会”,先进带后进;还在全县开设家村级“爱心超市”,贫困户的脱贫举措可量化为积分,凭积分兑换米、油、毛巾等日常用品,对村级公益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者,甚至可获冰箱、彩电等“大礼包”。
“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在广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心被焐热、劲被鼓起,通过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摆脱了贫困。
广西全区上下正全力落实中央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五级书记”抓扶贫,倾心倾力,尽锐出战,确保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到年使现有的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汪志球庞革平李纵)
《人民日报》(年11月26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