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区支教18年,分文不取;
他,分文不取,疑为动机不纯,被遣回国;
他,遣返回国,心有不甘,又来中国支教;
有人说,他是当代白求恩,洋雷锋,国际主义战士。
他24年前来到我国偏远山区支教,从青年到中年把最好的青春都留给了留守儿童,十几年如一日。甚至他还拒绝了感动中国颁给他的奖项,他说不是我感动中国而是中国感动我。
可是卢安克现在突然消失了,他究竟去哪里了,他背后又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呢?
卢安克并不是一名专业的教师,他在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
上大学前从事的是帆船教练工作,与教育毫不搭界。
年,在卢安克22岁这年,他独自一人来到中国旅行,他想看看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和自己想象的一样。
这次远行,卢安克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去了中国很多地方,也让他领略了中国的无数美景以及文化特色,从此,他开始对中国着迷了。
后来,24岁的卢安克来到中国的东南大学留学,在次年的2月份转学到了广西农业大学。
后来他回到德国,28岁时卢安克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大学毕业半年后,又来到了中国。
机缘巧合,卢安克踏入了广西大山里,这里几乎没有工业现代化的痕迹,不见摩天高楼与闪烁的霓虹,有的是广阔的绿野与清冽的空气。
没有高楼的阻碍,阔野与蓝天真正的无缝对接、亲密接触,这一切在待惯了城市的卢安克眼里,是那么的新鲜,又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很多的偏远山区,那里的人根本就不会说普通话,小孩子也是接受不到教育的。
甚至在壮语里连“老师”、“学校”这样的词都没有,更别说是“改变”、“变化”等词汇。这给卢安克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他从内心里觉得自己应该帮助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起初,他先到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但因为没有办外国人“就业证”,他被公安局罚款元,并因为就业证问题被迫返回德国。
但他还没有在德国呆满半年,就再次回到了广西,并住在农村,以翻译书籍为生。
他来到只说状语的广西东兰县广林屯,租下村民闲置的房子,让没学上的孩子们都来这里学习,他不取任何费用,学生们吃饭还管饱。
从此,在这片大山里,总会看到一个外国人带着一群14到18岁的孩子,教他们说普通话,识汉字。
最初的支教生活并不顺利。
没有受过“标准化”教育的卢安克,在给学生上课是也沿袭了这样的传统,他的英语课上,学生只要能够写出来好的句子,并不在意是否遵循了语法规则。
在这样的教学下,卢安克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滑落到了全年级倒一。
最终,他还是被学校辞退了,学校给的解释是,他的教育模式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升学率。
卢安克又回来了,这次,他走进了不通电和公路,距离广林屯还有五小时山路的板烈小学,一人担任音乐、美术、自然等数个课程的老师。
他的教学方式也很另类,用实践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只依靠书本上的知识。
刚到学校第一天,就组织五年级学生在学校附近的小河上一起设计并修建水坝。他喜欢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带入学生学习。
卢安克还借助哥哥的帮助,和全村学生一起修建了唯一的一条水泥路。
识字、唱歌、画画、算数、德语凡是他会的,能教的都教。眼前的一切都能成为他的教学道具。
上课不一定是在课堂、屋子里,也可能是在大自然,在劳动中。
除草、修路成为了他们的体育课。
除此之外,很多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独自生活。所以每到周末卢安克会轮流去这些孩子家,帮他们做饭,做农活,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孩子们也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爸”。
在他的陪伴下,孩子们学会了爱,懂得了温暖,性格也越发开朗。
在一次和村民大打出手后,对方受伤。医院,医药费自己可以承担医药费,但是对方坚持要“留下现场当证据”,事后才知道是为了面子。在卢安克看来,生命远比面子重要。
这些都是卢安克交于孩子们的礼物。
在此期间,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丈量,如何换算,如何用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利益。又比如,他专门为孩子写出一部小说《和平剑》,既让他们有课外书可读,又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
卢安克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想象中的西方人那样,穿着工整笔直,西装革履。
他的着装很随意,甚至可以说有些寒碜,如光脚穿了一双磨烂的运动鞋。
卢安克笑称:这已经不再是自己的鞋了,那是村里的老人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鞋。
年,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播出了卢安克坚守中国深山免费教育孩子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被誉为“白求恩”、“洋雷锋”,他也因此被提名为年“感动中国”候选人,不过他本人却对这项荣誉表示拒绝,他说:千万不要选我。
出名以后,卢安克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卢安克的“躲记者”却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当记者来访,他会远远躲进学生家。他说:“媒体会把我塑造成名人,我不想出名,我只想把我的事做好,做名人只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
这与卢安克的初衷相违背。卢安克只是为了给孩子们带去欢乐,而不是为了成为动物园里任人观赏的“猴子”,遭受人们的审视。但即便卢安克拒绝接受采访,媒体仍旧络绎不绝地前来。
卢安克自由纯真的灵魂,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收起了一些最初的调皮捣蛋,甚至是顽劣。
他对孩子们的爱,不是在教他们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题型,而是在于教他们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应该保持创造,保持善良。
卢安克只是一个人,他所做的很有限,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他最终还是离开了中国,可能在他心中,教育永远不是一件值得去炫耀和报道的事情,教育就是教育,不是别的。
以下是网友的热评。
他的理念适用在大都市国际学校的孩子,因为这些家庭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而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看了文章很感动,我觉得卢安克虽然不能给学生带来物质财富,也不能使学生们的考学率有多高,但他却教会了学生要善良!善良纯朴可能不能让一个人多么有钱,但却是人一生值得拥有的财富!
卢安克的做法希望能让教育规则的定制者感到羞愧难当。
很想看看,这位德国老师能培养出长大后是什么样的孩子。
这是一个好人!我没有丝毫偏见,我只是不理解这些孩子们学英语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条件好一些的城市,学了英语以后基本也用不上,别说是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与其让他们花时间去学英语,还不如教他们一些实用技能。比如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等等。
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卢安克虽然不能给学生带来物质财富,但是他却教会了学生们要做一个善良.纯朴的平凡人,却是学生们一生拥有的财富。
此故事已过去几年了,那时的条件更是非常差。现在都有很多乡村没通道路网络。当时就很感慨。不知现在卢安克怎样了?希望好人一生平安,有了家庭幸福美满啊。
看了此文,说心里话,觉得这个德国年轻人非常高尚。想想看,在中国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十年,分文不取,把他的善良与崇高思想言传身教地教给孩子们。试问,有哪位中国的年轻人这么做么?十年,相当于人生的九分之一,卢安克把他的青春献给了中国,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国际友人,是中国人的真正的朋友,值得公众铭记。
卢安克的故事,让多少中国人感动,又让多少中国人汗颜。
我赞同卢安克的教学理念!但!该学的东西还是要学!教学与玩接合起来!
很赞同这个外教老师,他其实是在做挖掘每个人的本能,可以把自己的本能发掘出来,这是最好的理念,这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能。其实反过来想我们的教育模式是理论的千篇一律,没有把每个孩子的本能给发掘出来,导致现在很多孩子自己最起码的生活都搞不定,所以就变成了很多妈宝的人,缺少勇气和担当,连最起码的责任都没有,所以怎么可以叫大人放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还是要改变一下教育孩子的理念很重要。感恩这位外教老师提醒我们教育上的漏洞。
一个外国人能在中国的山沟里支教10年,不求名不图利,太了不起了,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我看过这老外的视频,很有爱心很能吃苦默默为中国贫困山区孩子支教,很正能量。
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不可能容下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所以他只能去大山里。我们的尖子生有几个是富有创造力的?
我觉得卢安克的教育是超前的,但又与现在社会贫富存在矛盾。
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卢安克虽然不能给学生带来物质财富,但是他却教会了学生们要做一个善良.纯朴的平凡人,却是学生们一生拥有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