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坡陡草木深,寒风叶落枯枝沉。在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的纸厂村,骤降的气温让刺梨山上寒风冽冽,数个身着红背心的村干部和村民们正在加紧除草,为接下来的产业增种做好前期准备。人群之中,一位女干部蹲在地里,右手的空空衣袖随风摆动,她却努力着把左手伸入刺梨树下,将割草机割不到的杂草一一扯下。
她身虽残,志却坚。哪怕衣服脏了,哪怕头发乱了,哪怕一身狼狈,却依旧笑容满面,心向阳光。在她的感染下,村干部攻坚克难,热情满满;在她的带动下,乡民们勤劳肯干,积极向上。
她是脱贫战场上的独臂“花木兰”,她是纸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燚。
张兴燚与村民一起除草
遭意外命运多舛
“曾经的我自暴自弃,想过轻生。感觉世界一片灰暗,而我如浮萍飘荡,找不到任何依靠……”回忆当初种种,张兴燚至今也难以忘怀。
那是年的春节,张兴燚带着刚满月不久的儿子返回老家过年,这本该喜气洋洋的日子,这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而支离破碎,她的人生也自此改变。
当经历车祸过后的张兴燚醒来时,医院救治。清醒后的她得知儿子平安无事,长舒了一口气;但医生“右手高位截肢”的诊治结果,却让她声嘶力竭、几近崩溃。“要手?还是要命!”“没了右手,以后如何生活?”……诸多问题在她脑海中徘徊萦绕,现实如同一头怪兽撕扯着她,令她日渐绝望,让她痛不欲生。
生活中阳光积极的张兴燚
“儿子的啼哭声像是黑暗中的曙光,让我缓过劲来。”张兴燚想起年迈的父母,想起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她不得不接受现实。手术后,看到空空如也的右手衣袖,只能握着袖子的张兴燚,躺在病床上,终日以泪洗面。
如果说失去右手是现实与张兴燚开的玩笑,那丈夫的一纸离婚协议书,则是命运的重击,伤得她体无完肤。“人生的苦酒,就是让人不得不含着泪也要咽下”,张兴燚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回家后的她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默不语,对生活不再有憧憬,对人生不再抱希望。她的父母既要干农活维持家庭,还要用心照顾张兴燚和孩子,为了给她治疗,向亲戚东拼西凑借了十多万元。
时间没有治愈张兴燚的创伤,生活却给了她当头棒喝。每天上门要债的亲戚;终日赔着笑脸,却在夜深独自抽烟沉默的父亲;哄着儿子睡觉,背过身偷偷抹眼泪的母亲。她逼着自己清醒,不得不去振作,因为她知道她还有爱她的父母,她还有她爱的孩子。“我没有资格继续消沉,去怨天尤人。父母需要我,孩子需要我,这个家需要我,我必须站起来、跑起来。”打开房门的张兴燚,也打开了心门,解脱了自己。
有心人重获新生
有的人稍遇挫折,便一蹶不振;有的人命运多舛,却越挫越勇,张兴燚无疑是后者。一时的沉沦不代表永久的黯淡,为了还清家中的债务,她向县妇联和县残联寻求帮助,把肇事司机起诉至法院。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她赢了官司,获得了赔偿,为父母还清了债务。
“就算命运如何捉弄,我也决不妥协!”张兴燚告诉记者,在与丈夫离婚签字时,左手拿起笔的她半天写不出一个像样的字;去邮局寄包裹,连续请了好几人帮忙填写邮寄单,对方的冷漠让她感到无助。她无数次跑回家中放声大哭,又无数次在哭泣后变得更加坚毅。
只有左手又如何?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淌不过的河。
用左手写字的张兴燚
为了能够让左手更加灵活,她每天坚持自己抱孩子、做家务、吃饭、练字……还特地买了一幅长达三米的十字绣,反复练习左手的灵活度。经过半年的时间,她的左手如右手一般灵活。
“绣十字绣,让我更加专注,让我的心更加平静。可以这么说,这幅十字绣完工之时,我才真正的重获新生。”她告诉记者,曾经有人花12万元购买这幅十字绣,她没有一丝犹豫的回绝了。在她心中,这幅十字绣是位“老友”,在一针一线间安抚她的灵魂,让她重新振作,焕然新生。
张兴燚自强不息,勇敢面对磨难的精神感动了县妇联的负责人,又因为她是中专生,见过世面,还懂电脑,是村里为数不多有文化的妇女,便向纸厂村村委推荐她担任村主任助理。
也是在那一年,因为张兴燚三级残疾,不但离异还有一个尚幼的孩子,被村里评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在沿海地区工作,月薪过万的她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贫困户,这件事让她倍受刺激。“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摘掉‘贫困’的帽子。”怀着热血和斗志,她来到村委愿意担任村主任助理。
为了摘掉“贫困”的帽子,张兴燚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养鸽子是一个轻巧的技术活,适合自身情况,便自学养殖技术。经过努力,养殖的多羽鸽子销售后,赚了两万元左右。有了第一桶金,她又“转战”做起了微商,头脑灵活的她借助贵阳百花集团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做起了土蜂蜜销售,同时代理防辐射眼镜,每月增收元以上。
工作中的张兴燚
年,她庄重地写下两份申请书,一份脱贫申请书,另一份入党申请书。年11月,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党组织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我温暖,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党的关怀。”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搞产业甘做先锋
年,沙营镇党委政府号召全镇干部群众入股村级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纸厂村也积极响应,成功规划发展了亩贵龙五号刺梨。当大家都在犹豫不决时,张兴燚不顾家人的反对,主动贷款5万元第一个入股合作社。“小张都入股了,我们再犹豫就说不过去了!”其他村干部在她的带动下,纷纷跟着入了股。
在扶贫资金和入股资金的注入下,村合作社流转土地,组织群众参与务工,以村级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化。提及当初为何第一个带头入股村合作社,张兴燚斩钉截铁地说道:“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增加村集体经济,还能带动群众参与务工,实现长期稳定增收,只有这样才是解决贫困的关键。”
张兴燚到刺梨基地查看长势
刺梨产业一落地,张兴燚便全身心投入到合作社管理工作中,没有技术,就自己买书学、上网学,还主动到镇上、到县里寻找农业专家到村指导。她常开玩笑说:“别看我只有一只手,又是个女人,但是搞产业的决心绝不比他们男同志差。”
“刺梨种下去,要三年后才到丰产期。这段‘空档期’,我们可不能闲着。”为了解决短期收益问题,张兴燚按照“以地养地”、“以短养长”的发展思路,组织群众在刺梨基地套种亩乌芋,形成长短产业齐发展的好势头。通过产业带动,纸厂村合作社共发放土地流转费60余万元,累计发放务工费80余万元,惠及贫困户余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此外,她还带着村里面多个留守妇女一同做微商,让她们足不出户,一个月就能增收元左右。
用心发展产业的同时,张兴燚还发现村干部的能力跟不上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多项工作在全镇挂末。如何才能扭转村级数据信息录入被动的工作局面?懂电脑的她努力克服身体困难,用单手敲键盘。每天早一点到村委工作,晚一点回家休息,已然成为她的生活常态。
张兴燚正在用电脑办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村干部们尽快适应脱贫攻坚办公信息化的工作要求,张兴燚一边在村委办起了“电脑培训班”,让所有村干部都能掌握电脑办公的基本操作;一边主动承担起全村建档立卡户“一户一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经过几个月努力,纸厂村终于甩掉了村级数据信息录入工作后进的“帽子”。
为群众全心付出
“孩子今年在县城上小学,母亲到城里照顾他上学,我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村里的贫困群众,一直都是张兴燚心中的牵挂。她认为,做群众工作就是要“真心为人、真诚待人、真情动人”,一心一意为困难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张兴燚开展到户走访工作
贫困户秦国仁老人家中有10口人,家庭负担很重,自己又身患脑梗,行动不便。恰逢冬日的一次走访,张兴燚与驻村第一书记熊国营到秦国仁家中,看见他家几个小孩破衣烂衫,冻得瑟瑟发抖,作为人母的张兴燚当场掉下了眼泪,赶紧跑回家中拿了自己的衣服给孩子先凑合着穿。
张兴燚到秦国仁老人家中问候老人
随后两人逐家走访,统计记录各家情况。在熊国营的帮助协调下,张兴燚到县红十字会为村里贫困户们申请了过冬的衣服、棉被,让村里的困难户过上了一个暖身又暖心的冬天。
村中的贫困户吴国才嗜酒如命,因为长期酗酒导致精神分裂、身体浮肿。张兴燚得知后,医院治疗,并照顾该户家中的老母亲。她利用村里的补短板资金,为其购买电视、电饭锅、棉被等。电视、电饭锅到家后,老人不会使用,她又手把手指导,经常到家照看。
贫困户万东兰因妻子患有尿毒症无钱医治便终日萎靡不振,她第一时间赶去看望,还联系镇卫生院的医生前去上门诊治,为万东兰家争取救助金,并用亲身经历鼓励万东兰重拾生活希望;贫困户张桂平家每逢下雨天就要用塑料布来遮挡房屋漏洞,张兴燚多次向镇上反映后,张桂平家终于通过鉴定纳入老旧房整治范围......
张兴燚到村民家中开展信息核查
“家家户户的小事汇在一起就是脱贫攻坚的大事。”这一桩桩、一件件,事关群众利益的大事、小事、烦心事、糟心事,张兴燚都用心去对待,始终将“为民服务解难题”牢记心中,也正是她的真心实意和甘于奉献,赢得了干群的信任与尊重。
“这个女娃有点‘憨’!外面开上万的工资不去,一心就扑在村里。”这是熊国营对张兴燚的评价,从他口中,记者得知广东、江苏、上海、厦门的多家公司都邀请张兴燚过去担任厂长,薪资丰厚、前途似锦,但她都婉言谢绝,全心全意投身于脱贫战场中。
提及此次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殊荣,张兴燚这样说道:“我的心里非常激动,这更让我坚信,只要不断的努力付出,一定会有成长和回报。目前是关岭脱贫摘帽的冲刺阶段,虽然我村已经完全满足‘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和要求,但还需争分夺秒、再接再厉,不断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