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夏天,张云逸奉命前往广西开展工作,他的命运从此与红色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广西,他结识了右江农军的领袖韦拔群,在韦拔群的影响下,张云逸投身于中国工农红军的建设,最终参与了“百色起义”的胜利。此后,他担任了新成立的红军第七军军长,与韦拔群一起领导着这支勇敢的队伍。然而,命运又一次将他们分开。
年11月初的一天晚上,红七军进行了整编,张云逸接到上级命令,他必须带领红七军主力北上作战,而韦拔群则留下继续坚守右江根据地。分别的夜晚,韦拔群的内心充满了思考和担忧。他知道,红军主力离开之后,根据地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而红七军在兵员和装备方面还存在不足。他深深地明白,红军主力的离去,意味着他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在长时间的思考后,韦拔群决定向张云逸提出请求,希望能带走他所领导的第二十一师,以增强红七军的实力。在得到红七军前委的同意后,韦拔群只带着一百多名老弱病残的战士回到了右江根据地,而其余的一千多人都成为了张云逸的部下,融入了第十九师和二十师。
红军分兵的勇敢决策在红军分兵的夜晚,张云逸带着两名警卫员为韦拔群送行。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地交谈着,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战斗经历,回顾着右江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两位战友的谈话越深入,越触动了彼此的心弦,不知不觉中,张云逸竟然送行了二十多里。望着偏西的月亮和隐约传来的狗吠声,韦拔群开始担心起军长的安全。他恳请张云逸不要再送,却遭到了张云逸的拒绝。“这一带不安全,你只带两个警卫员,我不放心。”韦拔群坚持道。最终,在韦拔群的劝说下,张云逸同意了他的要求,两位战友依依不舍地道别。
然而,命运对于这段革命友情又是如此残酷。仅过了三年时间,韦拔群在东兰武篆区被叛徒杀害,年仅8岁。张云逸得知这个噩耗后,他的心痛难以言表。年清明节,张云逸回到东兰县,亲自为韦拔群扫墓,他深情地回忆起年分别时的那个夜晚。“韦拔群同志大公无私,把一个师的兵力拨给我,自己只留下一百多老弱病残,这是多么高尚的风格!”张云逸感慨地说道。红军分兵之后,他们失去了长久的相伴相随,而韦拔群的牺牲也让张云逸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道路上的危险和代价。
铭记英雄,传承革命精神纵观这段故事,我们看到了张云逸和韦拔群在红军分兵时的默契和牺牲精神。红七军的整编使得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韦拔群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右江根据地,他带着自己所领导的部队,以及一百多名老弱病残的战士,坚守着革命的阵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
红军分兵之后,右江根据地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韦拔群和他所率领的部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坚守着根据地的战线,保卫着革命的火种。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们坚定的革命精神,始终没有被击败。军队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他们依靠着祖国人民的支持与配合,在敌人的围剿下,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军分兵的故事告诉我们,红军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惧艰险,毫不犹豫地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和牺牲。张云逸和韦拔群的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仰。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揪心动人的友谊,更是对于革命英雄的铭记和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些英雄,珍惜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革命历程,以他们为榜样,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