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持续助力广西百色百姓安居兴业中国青

广东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魏婉

在广西省百色市田林县、河池市巴马、东兰县等地,村里道路平整、屋舍俨然,晚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人们逛夜市、跳广场舞……幸福的笑脸随处可见。

记者近日调研时了解到,这里群峰层叠、土地贫瘠,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曾是此地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变化离不开不少央企十多年的耕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们将继续发挥自身技术、资金等优势,接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产业兴,电先行

山间村落里华灯初上,温暖的光亮与星月交相辉映,为夜幕下连绵的群山增添了生机和希望。“这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兰电网。”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广西河池供电局副总经理龙文宇说。

“点亮万家灯火”一直是南网的使命。自年对口帮扶东兰县以来,南网广西公司结合东兰群众分散居住及深山扶贫产业分布特点,精准规划东兰配网,翻山越岭架线路,让群众用上了放心电、致富电。

据了解,由于山多地少、石漠化严重,架设电力线路经过的都是高山怪石,有的地方没有路,遍地嶙峋的石头,甚至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施工人员用骡马拖运,甚至人工肩挑背扛,把设备运到一个个山坳,再用铁锤一锤一锤敲,开山劈石,才将一根根电杆“种”进石缝里。

“用上电”不够,还要“用好电”。南网广西东兰供电局党委书记韦建军表示,一批灵活可靠、多样互动的配电自动化项目和个智能台区已经建成,东兰智能电网运营监控平台实现电网数据全景展现和实时监控,同步解决了农村电网重过载、低电压等问题,“原来停一次电起码要5个小时才能修複,甚至是一两天,现在1个半小时就行。”

记者从南网广西公司获悉,年以来,该公司先后投入.3亿元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十四五”期间,南网将聚焦城乡电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继续投入超亿元推动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着力构建农村现代智能电网,稳步实现电力需求从满足脱贫摘帽需要向服务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东兰县正是一派“电力足百业兴”的蓬勃景象。村民在山间放心地建起了养鸡场和鱼塘,南网通过援助资金、全力保供电等方式,还建设了“南网扶贫车间”食用菌等一批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实现了全县个行政村集体产业全覆盖。截至目前,食用菌产业已帮助每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平稳收益1.5万元以上,帮助务工的贫困户每年务工增收2.4万元以上。

打通振兴“致富路”构建宜居好环境

“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曾经的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年起,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十冶)先后在当地承建了51.25亿元的民生项目,涵盖棚户区改造等,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

中国二十冶党委副书记杜志信介绍,在巴马的旧城改造项目中,宽度仅为11米的道路,涉及3所学校、4所大中型幼儿园和多家商铺,周边人流密集,施工推进难度大,但时间紧、任务重,巴马项目部采取“白+黑”“5+2”连续奋战模式,白天马不停蹄忙施工,晚上主动“出击”,精细穿插不影响临街商户营业和周边居民生活。

短短5个月,中国二十冶冲出了“巴马速度”。巴马寿乡大道通路了,河边闪着五颜六色的地灯,有喷泉、有音乐,主干道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旧城区基础设施残缺破旧的现状,让巴马居民见证了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到“出门硬化路,雨天不脏鞋”的美好改变。

同时进行的巴马六能移民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以下简称“六能项目”),将余名贫困群众从“山窝窝”“石头缝”里搬了出来,是巴马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建筑面积平方米,36栋多层建筑可提供安置房套。

卢光雄是巴马县燕洞镇子帽村的村民,该村是石漠化的典型地区,海拔高,房子阴暗潮湿漏雨,贫瘠的农田只种得出土豆。如今,他住进了依山而建、宽敞明亮、带有民族特色的六能项目楼房,在巴马县城开起了家具店,做起了小本生意,“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家门口就业移民村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许多和卢光雄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告别了穷山坡,搬到新城区开启了新生活。为此,中国二十冶积极与六能安置点所在社区合作,安置人到公益性岗位就业,还通过以资产、入股分红增加家庭收入,六能安置点的商铺和门面进行对外招租,让搬迁户每户可享受每年10%的租金分红,确保困难搬迁群众有生活保障。

另外,为了让易地搬迁项目中近名孩子告别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的上学路,中国二十冶还推平了两座大山,援建巴马第一初级中学。该中学校长在采访中提到,“‘国以才兴,政以才治’,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是中冶让更多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实现梦想。”

易地扶贫搬迁集聚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附近“安营扎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了解,向阳新城是东兰县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共安置搬迁群众户人,是一个由壮、汉、瑶等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该小区门口,就有一个专做校服的“扶贫车间”。

一年多来,该车间吸引了大量来自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韦芳(化名)就是其中一个,她目前负责剪线头的工作,每月工资大概2元。她告诉记者,车间通过“以工代训”培养当地贫困人口成为校服生产骨干,“等我熟练掌握缝纫技术后,不仅工资翻番,说不定还能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哩。”

目前,全县已有4个这样的“扶贫车间”陆续投产,解决了多人就业,其中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约占60%。东兰县政府表示,未来还计划在巴筹乡、大同乡等开子车间。截至年6月,已累计生产各类校服达50万套,销售总值达万元。

全产业链“造血式”帮扶

原始深山曾阻断了田林县浪平镇村民的致富道路,但经调研发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非常适宜菌类生长。于是年,中国电信引进了对海拔、湿度及温度有苛刻要求的姬松茸,捐赠超千万元建设投产个种植大棚,年产姬松茸鲜菇吨,产值2万元,带动1户种植户户均增收4万至6万元。

“村民变股东,积极性越来越高。”说起这两年姬松茸产业带来的变化,塘合村村支书杨顺秋打开了话匣子,“去年村里整合土地,建成个姬松茸大棚。出租土地的村民,不仅有土地规定收益,还能有务工收入,比如在车间洗菇、削菇,去年一年就为村民创造万元的收入。”

这笔收入让户村民们实现了脱贫后“就近务工”的愿望。据介绍,仅年产菇高峰期天里,回乡村民中38岁的范春银务工收入就超过了1.6万元,“之前外出打工,总不放心老人孩子,现在非常满意!”

年起,中国电信累计投入近亿元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使田林县的光纤宽带和4G覆盖率达%,5G网络覆盖县城和所有乡镇重点区域。因此,在考虑如何帮销时,中国电信决定发挥企业优势,依靠网络赋能,推广扶贫信息化平台应用,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到乡到村。

王大吉的电子商务公司,如今每月有万元以上的销售额,70%来自于电商平台,而电商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中国电信旗下天虎云商的扶贫频道。他告诉记者,扶贫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卖出了好价钱,“以前八渡笋1斤十几元,现在可以翻番。”

在王大吉店里,一半以上的农产品是从贫困村贫困户手上采购的扶贫产品。如45岁腿脚不便的王韦,家里五口人,只有他和妻子两个劳动力,“家里种植的八渡笋、芒果都有上门收购,一年能收入约2.5万元。”

中国电信扶贫专干、田林县委常委、副县长农国宁表示,从生产、加工到销售,这种全产业链“造血式”帮扶,使当地群众逐步从“环境脆弱-生活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怪圈中走了出来,是石漠化山区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好路子,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6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