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战贫实字诀激活致富红细胞

广西巴马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形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引进小谷鸡、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与深圳市场对接。资料图片

贫困群众在粤桂扶贫协作项目的扶贫车间务工。资料图片

深圳医务工作者在广西巴马学校开展地中海贫血标本采集。资料图片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年以来,广东深圳、湛江、茂名等8个市与广西33个贫困县结对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持续推进“四大战役”,全面打好“五场硬仗”。粤桂两省区扶贫协作创新,成为全国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在国家扶贫成效考核中成绩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新冠肺炎疫情使广西在广东务工人员返岗就业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人们也担心,粤桂扶贫协作项目是否会延误或搁置,项目区群众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

关键时刻,粤桂扶贫协作机制发挥了作用——广东加快拨付帮扶资金,为对口帮扶的广西市县捐赠款物近千万元,并提供40多万只口罩,助力务工人员返岗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

这是广东广西携手战贫的一个缩影。早在年,两省区在北京形成的《两广负责同志座谈纪要》,拉开了长达20多年的东西扶贫协作“长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东西扶贫协作力度更大,两广来往更密切,节奏更快,目标更明,各对口支援单位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见证着两广协力共圆小康梦的决心。

1、“送饭碗”:就业帮扶户户受益

“返岗时搭乘专列,全程戴口罩,很安全;复工后错峰轮班,工厂还发放生活补贴,非常周到。”广西河池市东兰县返深务工贫困户王文美高兴地说。

疫情发生后,东兰县不少外出务工人员滞留待岗。为解决贫困群众返岗复工难题,东兰、深圳两地联动,采取“点对点”输送的闭环管理模式,优先组织多名劳动力赴粤返岗。同时,深圳市龙华区对口东兰扶贫协作组积极对接开展春季网络招聘会,协调5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解决了务工人员的燃眉之急。

东兰地处桂西北山区,是深度贫困县。在与深圳市龙华区扶贫协作中,东兰县主动承接广东企业战略转移,创新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机制,创新“扶贫大车间”发展方式,创建子母厂,扶贫车间覆盖全县13个乡镇和个村(社区),目前已引进东兰汉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兰俊宏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可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年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创造年产值约10亿元,受益贫困群众达户、1.6万人以上,实现“万人就业、万户受益、万家脱贫”目标。

“易地搬迁贫困户‘搬得出’仅是第一步,如何‘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才是关键。”深圳市龙华区扶贫挂职干部,东兰县委常委、副县长郭志丰说,东兰县发挥粤桂扶贫协作机制,将易地搬迁工程与扶贫车间项目协同推进,通过“子母扶贫车间”让原材料多跑路、就业人员少跑腿,东厂西移,再通过职业技术学院和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真正实现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县长蓝海洲说,转移就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在粤桂扶贫协作中,从贫困户孩子就业、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务工到建设贫困村就业基地,各有关方面都做了大量扎实有效工作,让贫困户就业无忧。

巴马瑶族自治县与深圳技师学院和深圳携创技工学校合作,组织高中、初中及同等学力的贫困家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毕业即安排工作,实现入学即就业,就读即脱贫。“我在深圳读书学费全免,还享受其他各类补贴,学到高端物流服务、实操会计等专业知识,一毕业就入厂工作,每个月收入多元。”巴马青年杨秋月说,与她同行的8位同乡都已在深圳就业。

“我和爱人每月有元左右的收入,除了平时开支,每年有3万多元的存款,年我家顺利脱贫了,现在的生活是越过越好了。”蒙丽春是巴马东山乡长洞村的一名贫困户,过去因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在家务农,生活十分艰苦。年,她和丈夫通过东山乡劳务工作联络服务站,接受技术培训后,在广东东莞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为让贫困户在外在家都能就业增收,巴马与深圳大鹏新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对接,搭建“真情送岗·精准帮扶”专场招聘劳务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等,为贫困户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并设有就业联络服务站,搭建好劳务平台,全力为务工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和帮助。

“我们不但对接企业,收集就业信息,提供咨询服务,还经常到企业、到贫困户家里了解情况,尽力为他们做好服务,提供帮助。”巴马瑶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周昱表示,年,巴马共完成精准扶贫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1.57万人,实现户贫困户、1.9万余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24%。

2、“造饭碗”:产业帮扶处处开花

“以前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活,收入很低。现在我把土地入股到深圳光明区帮扶的潞城油茶产业基地,每个月务工领工资,年底还有一笔分红。”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潞城瑶族乡旺吉村贫困户张建七高兴地说,像他一样到该产业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有人。

田林县是广西油茶重点产区,以前因油茶品种差,挂果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年,深圳市光明区安排帮扶资金万元实施田林油茶产业示范基地、生态猪养殖两个产业项目,惠及潞城瑶族乡贫困户户、人,带动周边村屯户贫困户、人脱贫;投资60万元在百乐乡建设沃柑产业扶持基地,助力贫困户户、余人脱贫。

“产业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根本,深圳市光明区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协作首选内容,项目效益精准到户,扶贫协作成效明显。”田林县委书记彭斌介绍说,田林县利用粤桂扶贫协作契机,让特色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和田林县一样,广西各对口帮扶县依托广东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对口帮扶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好产业生态牌、绿色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探索建立贫困地区“输血+造血”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深圳大鹏新区帮扶下,我们村建成了小谷鸡基地,发展起小谷鸡养殖特色产业,带动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坡帮村党支部书记罗美英说。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下,巴马采取“政府筹资建棚、公司提供技术及产品回收服务、农户认领或委托合作社经营获得收益”模式,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形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引进小谷鸡、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与深圳市场对接。

巴马拥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康养产业方兴未艾。深圳与巴马深化协作,进行综合改革,双方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扩大生态经济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设立“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将深圳先进的生命健康科研资源与养生空间有机结合,专注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辐射珠江—西江经济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康养基地。

3、“稳饭碗”:医疗教育人人用心

“在家门口就能找深圳的专家看病,而且报销比例很高,既方便又实惠。”通过视频远程诊疗后,东兰县隘洞镇居民韦明优说。

年9月,医院主任医师冷有旭驻点东兰,医院妇产科建设。医院还采取“导师制”模式,通过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提供进修机会等方式,开展智慧医疗帮扶和骨干人才培养,为东兰县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巴马地处滇黔桂连片石漠化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因病致贫、返贫比例高达14%。深圳市投资万元,在巴马实施高发疾病遗传病出生缺陷防治项目、儿童精准营养改善项目和地方遗传病防治项目,共完成6万名青少年地中海贫血筛查,为1.7万名婴幼儿发放“营养包”,阻断“因病致贫”代际相传。

教育扶贫是增进贫困地区“造血”之举。“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没有思想文化的武装,是无法真正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邝兵介绍,随着粤桂扶贫协作的推进,一批粤桂学校“落地安家”,成为贫困山区孩子的“精神粮仓”。

“多亏深圳的帮助,我们的孩子也能上幼儿园了。”田林县六隆镇供央村村民农永华说。过去在部分贫困山区,由于幼儿园学位不足,一些适龄儿童只好上山放羊。

为解决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户学前适龄儿童教育保障问题,深圳市光明区共安排扶贫协作资金万元,帮扶田林县实施8个乡(镇)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幼儿园项目,成为搬迁群众“留得住”的“稳定剂”。

年6月,广东广西两省区签订了《粤桂教育协作框架协议(—年)》,广东选定50所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与广西33个国定贫困县(片区县)50所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结成“一帮一”对子学校,每校每年各选派2至3名骨干教师到广西支教,广西也选派一批教师和校长到广东各类学校跟班培训,提升了对口帮扶市县的教育水平。

“到深圳的优秀学校开开眼界!”田林县选派到深圳市光明区跟班学习的教师方雪说。年,深圳市光明区共选派21名优秀医生教师进驻田林县开展支医支教工作,田林县选派名教育医务工作者到深圳市光明区跟班学习交流,同时还组织开展人才交流培训共6期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深圳市光明区选派田林县支教的教师何军华说,“通过教育阻断山区贫穷代际传递,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我们将继续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报记者周仕兴本报通讯员凌吉荣刘廷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4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