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惠民生法治铸后盾
——广西政法机关推动脱贫攻坚纪实
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骄阳似火。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汤亮村第一书记刘力源走在田间地头,查看百香果种植和桑蚕养殖情况。
“目前,汤亮村产业覆盖率达97.8%,住房保障达标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水、电、路均得到全面解决,义务教育得到保障,贫困发生率降至1.67%。今年全村集体经济创收预计翻6倍,达到24万元。”刘力源的语气铿锵,“我们将以一个更美的汤亮村,告慰牺牲在脱贫战场的张华书记。”(张华生前系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汤亮村的第一书记。去年6月7日,他因劳累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编者注)
据了解,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区各级政法机关的1多名驻村第一书记,以“百折不挠,奉献拼搏”的精神为引领,兴产业、筑平安、育精神,助力革命老区群众走出一条具有政法特色的脱贫之路。
精准“造血”户户过硬
全区政法机关根据各帮扶村的地理优势特点,因地制宜,帮助村集体和农户选准富民产业载体和路子,推动扶贫开发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力保脱贫村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一个个精准扶贫项目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靖西市汤亮、果布、汉邦3个村,是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机关的帮扶贫困村。5年来,他们把产业扶贫造血作为精准脱贫核心工作,构建“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五方联动产业发展机制,打造了1个烤烟种植区、6个桑蚕和优质水果产业园,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培育9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转移就业、种养带动等方式入社入园,使特色产业全面覆盖贫困户。目前,3个村已全部脱贫摘帽。
在东兰县江洞村板立屯,山茶园绿林似锦,苍翠如屏。65岁的韦炳书开着农用三轮车,准备去山茶园除草施肥。
他告诉记者,家里有30多亩山茶园,原来因为管理不当,效益不好,以致家庭生活困难,后来又因病致贫。包村的东兰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韦凯元在了解韦炳书的情况后,全力支持他学习山茶树管理技术。
如今,韦炳书已经在果树栽植、育苗、修剪方面成为一把好手。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让他摘掉了贫困帽子。年,韦炳书的38亩山茶园喜获丰收,纯收入3万多元。
因户因人施策,精准脱贫。在河池东兰、大化、都安等地,政法机关对口帮扶个贫困村、4.42万户13.74万贫困人口发展板栗、棚栽、养殖等致富产业,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等保障性政策,全市贫困家庭基本医疗有保障、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病致贫、因学致贫问题。
法治扶贫开花结果
走进都安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脱贫攻坚司法保障平台——涉贫诉讼绿色通道”的标示牌特别醒目。
都安法院立案庭庭长韦克江介绍说,该平台输入了全县13.84万贫困人口的名字和身份证,只要他们来立案,系统马上就会显示出来,对于这类案件的受理,他们会贴上绿色标签,一路绿灯。
4年来,该院共审结涉及贫困户案件近件,涉及贫困对象人,减免诉讼费、执行费以及发放司法救助金共.1万元,切切实实让贫困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各级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深入开展法治扶贫,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
河池市在34个搬迁人口人以上的安置点建立综治(信访)中心,按照“一网统筹、事事入格”“一户一策”方式精准管理。今年以来,全市排查安置点矛盾纠纷件,化解件,化解率96.75%;解决安置点群众信访诉求件;没有发生因搬迁安置等问题引发的涉稳案(事)件或越级上访行为。
贫困地区法治建设基础薄弱,群众法律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全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推动公证、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服务力量下沉,深入贫困县、乡镇、村开展相关法律服务。目前,全区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纳入公共法律服务范围,安置点设有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室),满足群众就近法律服务需求。根据规划,今年将有50%的县(市、区)、30%的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配备自助服务终端或“互联网+”智能展示平台等智能服务设备,让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到无差异、普惠性的法律服务。
各级政法机关还健全完善贫困村政法服务队伍建设,通过推行一村一法官、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多元化化解矛盾,打通政法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
解思想“扣子”迈大步
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汉邦村第一书记王斌在村里招募20名义工,抢摘沃柑,结果有50名村民抢着报名。
村民积极性高涨,与王斌的扶志工程和“爱心超市”建设分不开。
一年前,王斌在汉邦村推行“爱心超市”。村民参加义务劳动或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都可以得到积分。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米面等生活品。
“自从政法委包了我们村,村里风貌发生了变化,有了水泥路,有了太阳能路灯。大家的精气神提高了,我们这些老党员也要发挥余热,多作贡献。”有30多年党龄的老支书李德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区各级政法机关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警下足“绣花功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近年来,“新时代讲习所”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壮乡兴起。各级政法机关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利用“新时代讲习所”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既为群众解思想“扣子”,又传致富“路子”,营造“携手攻坚、脱贫致富”的精神气场。
“快乐事业,莫如革命。快乐事业,莫如扶贫。今天我们就是要继承‘拔哥’等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加快产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建设美丽乡村,和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同乐、建开、鸾坡3个村,是东兰县法院的定点帮扶贫困村,院党组书记、院长黄家国定期到这里开展讲习活动,为驻村第一书记、挂村干警、“村两委”班子成员加油鼓劲,激励干部群众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凝聚起团结奋斗谋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靖西,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村第一书记们以“党建+扶贫”“扶贫+扶智”的方式接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将党建的旗帜插到扶贫的最前线,“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我学到了新技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幸福生活。”安宁乡果布村贫困户农安梅说,凭借学到的新知识,她家养了20多头母猪多只鸡,去年家庭收入达到5万多元,成功实现脱贫。(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