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丹4月18日讯(记者覃铮)4月17日,在“壮族三月三”传统佳节即将到来之际,由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的年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南丹壮族敬牛民俗活动在南丹县吾隘镇古兰村隆重举行。图为活动现场。敬牛传统民俗仪式。敬牛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的传统民俗节庆,以吾隘镇古兰村为典型。节日当天,该村各家各户纷纷修缮、清扫牛圈,并蒸煮五色糯米饭、舂糍粑、酿甜酒、杀鸡宰鸭,准备祭品,举行敬牛传统民俗活动,表达对牛的崇拜,感恩牛在耕作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与辛劳付出,同时祈求保佑牛无病无灾,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南丹壮族敬牛节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舂糍粑。唱《敬牛歌》。《驯牛》节目表演。17日上午,在万众瞩目中,古兰村民开展敬牛传统民俗仪式,给一头耕牛挠痒、梳毛、洗澡、戴红花,接着挑来五色糯米饭、红鸡蛋、鸡鸭等贡品,给它喂上五色糯米饭和青饲料,同时向牛神上贡、祈福。在祭祀牛神之后,敬牛文化活动展演精彩上演,村民们欢歌载舞,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古兰鼓》节目表演。《壮鼓赞歌》节目表演。展演分“仪式篇”“农耕篇”“丰收喜庆篇”三部分,共有《唱敬牛歌》、《四季劳作舞》、《娃鼓庆丰收》等15个节目。其中,《古兰鼓》以古兰村一带流传的鼓点为总基调,由身穿壮族服饰的村民演员边捶边舞,并变换各种阵型,场面气势磅礴,鼓声雄浑有力,又融合了壮家女子的妩媚风情,是壮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让人印象深刻。南丹壮族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地牯牛”表演。“壮族板鞋舞”表演。以南丹壮族敬牛节为契机,同时启动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宣传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让铜鼓文化更加地深入人心,并推动铜鼓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该市加强这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据悉,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于年获批复设立,是以广西河池市红水河流域为中心,对铜鼓习俗及其他非遗项目实施整体保护,范围涵盖河池市11个县(区),核心区为东兰县、南丹县和天峨县。实验区现有壮族铜鼓习俗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83项、市级非遗项目项、县级非遗项目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82人、市级非遗传承人人。经多年建设,实验区已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精彩的民俗文化节目演出,引得观众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