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青年倒贴支教山村,拒绝采访拒绝入选感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

德国青年倒贴支教山村,拒绝采访拒绝入选感动中国,却被流言逼退

他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学业平平,唯一的幸运是拥有幸福的童年。长大后,凭借着与众不同的天赋,成功被美术院校录取。

在他获得赴中国交流学习机会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大山里的孩子,逐渐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独特的情感。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光明的前途,离开城市,回到农村。最终,在广西的一个贫困山村度过了整个青春岁月。这个人叫卢安克,曾在广西山区无偿支教多年。然而,这本应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却因为无情的谩骂和揣测而被毁坏。

卢安克,年诞生于德国汉堡。他和哥哥是双胞胎,几年后又迎来了一个妹妹。卢安克的父亲是地方教师,母亲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他们是非常宽容的父母,从未强迫孩子们一定要学到什么程度。

在小学时,卢安克显得有些沉默和孤僻。为了让他充分释放天性,父母将他转到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学校。

尽管国外的应试教育不如国内那么严格,但也存在升学考试。像卢安克这样自由成长的孩子自然难以通过。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工作,曾做过帆船工人,还参过军。后来,他对设计帆船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携作品参加了国际大赛。

年,一幅作品让卢安克成功进入了汉堡美术学院。教授看中了他的独特才华,破格录取了他,无需经过升学考试。

作为美术院校,教授更看重学生的创造天赋,因此招收了很多天赋大于知识储备的学生,然后加以培养。卢安克就是其中一个,他展示了出色的作品和成绩,令教授刮目相看。

随后,卢安克获得了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前往中国东南大学学习建筑设计,然后于年转到广西农业大学,度过了三年的生活。

在广西的山水美景深深吸引着卢安克,他经常在假期与同学一起探险,追逐夕阳的余晖。

这段时期,卢安克注意到了广西山村的留守儿童,他们过着粗犷而孤独的生活,那种警惕的眼神让卢安克感到内心无比纠结,但又渴望靠近和温暖他们。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更加坚定了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决心。与当地农村的孩子短暂交流后,卢安克尝试融入当地生活。然而,他那高大、金发、蓝眼的外貌让村里的人感到害怕,甚至有传言说他是外国特务,直到相处久了才逐渐放下戒备。

中国学习生涯结束后,卢安克回到德国完成了大学学业。凭借出色的成绩,他本可以在艺术领域迎来光辉的前程,但他深知那不是他想要的。他的心早就留在了中国的小山村。

向父母说明自己的想法后,开明的父母没有提出异议,只是希望他能追随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

年,卢安克回到中国,游历广西南宁、桂林阳朔、南京马山等地担任志愿教师。然而,在他找到融入中国教育体系的方法之前,因未取得外国人“就业证”,被处以元罚款并被遣送回德国。

回到德国后,卢安克迅速办理所有手续,再次回到中国时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广西,在东兰县担任英语老师,这是一个贫困地区。

卢安克坚信语言无需仅仅通过书本学习,而应在交流和创造中成为内化的一部分。因此,他成为学校唯一一个不使用教科书上课的老师。尽管学生对这种方法感到新奇,但考试成绩却令人沮丧,导致他不得不辞去职务。

离开东兰后,卢安克成立了一个教育培训办事处,为自己赢得了合法身份,并继续以志愿教师身份参与支教。后来,当地教育部门安排他到广陵屯,这是一个贫困地区,甚至缺乏像样的教室。他不得不逐家逐户地劝说村民送孩子去学校。

尽管成功将孩子们引入学校,但他们在山里的习惯使他们坐不住。卢安克只好陪着他们四处奔跑,一边玩一边教学。大多数孩子年龄在14至16岁之间,他们善于劳作,执行力强。卢安克试图教授他们生存技能,如设计图纸、为村里搭桥修路,并教授普通话。

然而,他发现这些孩子虽然能完成任务,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擅长执行却失去了创造力。他们对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即打工赚钱。

卢安克看到许多孩子经过劝说进入学校,学了一些普通话后却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去外面打工,因为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生存。

因此,卢安克决定寻找更需要帮助和改变的孩子,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对中国的应试教育提出建议。他在博客上发布的众多论文引起了不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5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