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感动中国的“老师”,首先想到的都是张桂梅老师那些伟大的瞬间。
今天,我们把时间轴再拉长一些,让时间停留在,看看大山中的德国小伙卢安克。
一个用18年中国支教生涯“感动”中国的国际友人。
异国的天选儿童卢安克,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和卢安克一同出生的,还有可爱的双胞胎哥哥。
看似幸福的背后,隐藏着第一次“上帝的选择”,很快,父母便发现两个孩子都有孤独症。
于是,在之后的集体生活中,同学异样的眼光,偶尔带有歧视的言语,带给兄弟俩的是更加的孤独和被排斥;
在持续的治疗过程中,父母将他们从普通学校转入了一所特殊的儿童学校,让两个孩子的童年,获得了快乐和悉心的照料。
付出总会有收获,在新的学校里,卢安克不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通过认真的治疗和不断地学习,他逐渐学会了与人交流,善良的内心有了持续表达的机会。
为中华缘分而铺垫随着年龄的增长,卢安克顺利从那所特殊学校毕业,但想要正常的融入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没有能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考普通大学,便在父亲的熏陶下,选择了汉堡的一家制造厂工作——制造精密零件的工厂。
在这里,卢安克第一次有了热爱,它迷恋上了各种零件加工,并开始自己设计优化,当自己的设计图纸摆在父亲面前的时候,天赋有了第一次具象化的体现,父亲也决定让他继续在制造业深耕。
在父亲的帮助下,卢安克设计的零件不仅成为了量产的产品,更提高工厂的整体利润,因此卢安克也顺利升职加薪,成为了一名技术人员,照这个趋势发展,卢安克极有可能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
故事总该有波澜,兵役;卢安克没有犹豫,毅然成为了一名现役军人,他的身体状况和心智都有了更好的历练,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束兵役,卢安克报考了汉堡美术学院,有着设计的功底和之前的作品,卢安克得到了导师的青睐,他日常沉浸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东方美第一次映入眼帘。
卢安克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个神秘的无钉结构让他痴迷,“到中国去”成为卢安克的梦想。
落地,已开机大学毕业后,卢安克实现了自己来华的目标,以旅游者的身份,他触摸到了苏州园林的一窗一景观,感受到了故宫的恢弘气质,感叹过了秦砖汉瓦的别致多样......中国文化,像黑洞一般的吸引着卢安克的心。
三个月的游学,已经不能满足那颗渴望学习而躁动的心。
年,卢安克发奋努力,成为了一名中国高校的留学生,再次来到华夏沃土。
这次的留学,让卢安克认识了更多地道中国人,他们一起走城看景,下乡采风,中国南方的山村,像一幅幅山水画,再次打动了卢安克的心——他想要留在中国,享用这份美丽和清新。
如果故事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新一代田园诗人会以欧洲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命运的转盘,再次给了卢安克一次天选的敞口。
他接触到了广西山村里的孩子们。
善良是一切的开始卢安克从来没有想过,大山里的生活和自己看到过的中国大城市,有着天壤之别。
这里的孩子没有很好的衣服,领子包浆的黑灰色让他心疼;孩子们童真的脸上,没有父母的影子,只能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家长们都去了大城市打工,以便更好的供养这个家庭,却无法兼顾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这一切深深刺痛着卢安克,自己的童年,父母老师悉心的关怀,才有了自己今天的梦想坚持。
他做了个神奇的决定——留在村里,采风变支教。
除了原生家庭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身边的同学朋友,都用异样打量着这个高大却瘦弱的异乡友人。
你以为的坚持和我的坚持山村学校的条件,也是出乎卢安克意料的,黑板是墙上刷两层黑漆,桌椅的破旧程度不亚于孩子们身上灰暗的外衣;
老师们很热情,有一点儿社恐的卢安克很快就融入了——一共也没几个人,都是身兼数职,各科一起教的全才老师,这一切更让他心疼难过。
他心里明白,一定要让小朋友得到良好教育,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特长。
但是短暂的假期和日常的采风,并不能系统的全面的实现卢安克支教的梦想,他还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的家。
不久,卢安克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到德国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设计师,按部就班的进行着高薪且擅长的设计工作。
但是心,落在了中国,怎么办呢?
年,在毕业半年后,卢安克毅然决然的辞去工作,第三次踏上了他热爱的中国国土。
这次来华,卢安克直接去了广西南宁的一所中学,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卢安克努力的开拓学生视野,认真的做好每一次课程的场景分享,但结果有些事与愿违——那个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即便学生再喜欢这个蓝眼睛的老师,家长们却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了“不该是这样”!
卢安克选择了妥协和放弃,他辞掉了工作,再次走向自己喜欢的大山里。
命运的齿轮又转动了,他来到了属于他的地方,广西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的一个小山村,一个教育资源匮乏,淳朴而美丽的山村。
卢安克表明来意,成为山村小学里的一名义务外教,和自己第一次接触中国乡村小学时略有不同,这个学校没有那么偏僻,但同时孩子们眼里对于成绩的在意,已经根深蒂固。
他们只想拼成绩,对于前途、对于未来、对于自己的喜好和创新一无所知且并不在意。
这一次卢安克没有选择妥协,更没有放弃。
他一边教学,一边家访,在崎岖的山里一家一家的敲门,一家一家的观察环境,一家一家的聊,和孩子聊,和家长聊,再回到学校,和校长聊,和一起搭班的老师聊。
只希望他们能够接受一点点自己的想法,接受能让自己按照更有利于展现孩子们特长的方式来教学,给与他更多空间,也给孩子们一次机会。
从被拒绝,到被议论,再到被忽视,卢安克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冷眼,终于,拨云见日,孩子们认可了他的和蔼,村民们也逐渐看到了他的善良,学校也为他的坚持而感动,给与了一些些空间。
但总还是有意外发生的,比如自己欧洲人的相貌,很多村民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以为他染了病,传出各种闲言碎语;
比如正在挥洒汗水热情授课的时候,家长冲进来拽走了听课的孩子,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的秩序,只不过卢安克认定了这条路,就这样坚定的走下去了。
他,时长帮助村里人干农活,坐在村头树下和村民们聊家常,和孩子们玩游戏......
半年过去,信任逐渐建立起来了。
你的感动和我的感动在卢安克的引导和各种展示下,外面世界的精彩成了孩子们最大的向往,卢安克成为了孩子们向外看的窗口,郁江的河水静静在流淌,塞纳河畔的歌声却已经传到孩子们的耳旁。
课余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去采半山上的野果,脆脆甜甜的,拿衣服兜着兴奋的跑向卢安克;在脚踩出来的操场上,孩子们放声唱山歌,仿佛在回应塞纳河畔的小夜曲;
童真的眼睛和稚嫩的小手,摸着着相机、电脑,一点点的小心翼翼又一串大大的好奇心,让卢安克的心都暖化了,他不断的“倾其所有”,能给的能送的物件都给到了孩子们去摆弄、尝试,甚至归其所有。
目标只有一个,让孩子们认识更好的自己,好好学习,走出去在更广阔的空间有一番作为。
村子里的学期和城市不太一样,农闲时候上学读书,农忙时候下地干活,这是当地孩子们的常态。
卢安克很快入乡随俗,在农忙时节,他带领孩子们一起下地干活,虽然条件艰苦,整日的腿脚泡在泥水里,还要防止蚊虫水蛭,卢安克却乐在其中。
除了帮农,还要帮穷,自己微薄的薪水不足以支持开销,一直独立的他还是寻求了德国家人的帮助,每个月都会寄来马克的生活费,支持着他的坚持。
日子平平淡淡,却真真实实。
当一切似乎都步入了正轨的时候,突然间,有工作人员来到学校,通知卢安克“没有教师资格证”,必须停止教学活动。全村人都傻了眼。
卢安克没有因此而气馁,同时尊重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停课的日子里,他与中国朋友们一并努力,向有关部门申报,积极提供各国学习的学历证件,参加必要的认证考试,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了资格证,重反校园。
这一次,足足干了十五年。
当地的村民当他是自己人,卢安克也成了吃百家饭的大孩子,“那是我们的洋老师”孩子们对他的介绍自然而自豪,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村子里有个外国老师,慕名而来“瞅瞅”的人也逐渐变多,引来了一些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