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符号,铿锵震四方,千古传响民族

治疗白癜风偏方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653.html

铜鼓锵锵,声震山冈。

号召勇士,御敌卫疆。

披坚执锐,血战沙场。

鼓声激励,凯旋回乡。

一首《铜鼓颂》,把铿锵激荡的鼓声从远古的战场传到了耳边。自春秋战国起就在中国南方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独特的铜鼓文化,也为壮族历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广西,因其蕴藏铜鼓数量之众多,类型之齐全,而被称为古代铜鼓的“大本营”,铜鼓也是广西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广西铜鼓的收藏数量居全国首位,“世界铜鼓之乡”位于广西东兰县。

铜鼓的历史

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铜鼓的出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是作为炊具和打击乐器使用。之后,逐步成为当地民族贵族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演变的过程中,敲击铜鼓发出的声音开始是战事召集的信号。此后,铜鼓又成为赏赐或贡品,以及作为祭祀、盟会、宴会歌舞时的乐器,贵族还把它作为陪葬品。

随着民族的迁移和文化交流,铜鼓散布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广大地区,广西铜鼓文化就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结晶。红水河流域民间收藏铜鼓还有多面,仅东兰县金谷乡就独占多面,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也有面。广西铜鼓的收藏数量居全国首位。

据了解,铜鼓分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及西盟型等8个类型,这8大类型铜鼓在广西均有发现。

自汉代以后,广西铜鼓鉴于文献记载者,可谓史不绝书。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齐全,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八个类型当中,广西已发现的就有七个类型,即: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发现的类型如此之多,实为全国之最。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广西各级文物部门收集保存的铜鼓有面之多。

铜鼓纹样

壮族铜鼓纹铜鼓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

1、青蛙纹

在壮族文化里,最具特色的图腾莫过于青蛙。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在广西,青蛙称之为“蚂拐”。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是广西特色的蚂拐节,这天黎明人们敲着铜鼓成群结队的去田里找冬眠的青蛙,再把它接回村。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多子多孙。

2、太阳纹

铜鼓的鼓心以太阳光芒的图案作为装饰,表示对太阳的崇拜。希望能够获得太阳中的光和热的庇护。

3、翔鹜纹

翔鹜纹,也叫飞鸟纹。其中“布洛陀”是壮族、布依族的祖先,意为“到来的鸟人”。壮族也渴望像鸟一样自由翱翔,向往着繁星太阳抵抗地心引力的神秘力量。

铜鼓上的各种图饰品,都是古老骆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独特审美意识,富有很强的浪漫气息,也显示了他们战胜自然的信心。

世界最大的古代铜鼓

北流云雷纹大铜鼓

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铜鼓——北流云雷纹大铜鼓。年在广西北流水涌庵发现,随后被征收运送到南宁广西博物馆。云雷纹大铜鼓的鼓身高度为67.5厘米,鼓面直径为厘米,重达千克,被誉为“铜鼓之王”。鼓面中心是有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晕圈内布满了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叠的雷纹,另有蚕丝纹环耳两对。

铜鼓传说

在古代,铜鼓是祭祀、盟会、集会、赏赐、进献、丧葬等场合所用的礼器和重器,是伴舞节乐的娱乐用具,是传讯的工具,也是统治权力的象征。《明史·刘显传》中写到,“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

铜鼓传说《雷鼓的传说》中说,壮家人每逢双亲过世时就跳铜鼓舞。这是壮族在丧葬时敲铜鼓跳铜鼓舞以祭死者灵魂习俗的反映。如今铜鼓舞仍然流行于壮族民间,只是它的祭祀功能已经衰退,更多的是娱乐性。铜鼓在古时还是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重器,只有部落首领或村寨的头人才拥有铜鼓。

《隋书·地理志》说:“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都老”是壮语“老者”的意思,意译为“头人”。壮族铜鼓传说《铜鼓老祖包登》-中说把壮族的重甲人把铜鼓尊奉为保护神,把包登尊奉为波掌——世界上的大能人。每个重甲人的村子里,都有一名包登,专为人们求神问卜,消灾免难、驱邪捉鬼。凡是做包登的人家里,都供有一面无底的铜鼓。反映了古时只有部落首领或头人才拥有铜鼓的历史事实。铜鼓传说反映了壮族民间使用铜鼓的一些习俗,这些习俗有的至今保存,有的已经消失,说明铜鼓在壮族人民生活中的功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发生变化的。

只有了解铜鼓文化,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目前作为壮族代表性器物的铜鼓,已应用在建筑、装饰、器具等多方面,铜鼓的图案开始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广西,比如南宁地铁站、广西特色餐厅等,铜鼓上独具特色的几何图案纹样还被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尼滴呀“壮乡品牌”极具广西民族特色,也以铜鼓为元素,传递民族情怀。

铜鼓是广西的一张名片,它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非凡的文化奇迹,充分体现了广西古代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3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