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鼓之乡东兰,有一种热闹的慢生活

河池东兰,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自古传承节日庆典与祭祀中的铜鼓击打习俗,这一传统风俗沿袭至今。部分村镇更是会举办盛大的铜鼓会,吸引众多游客共襄盛举,感受铜鼓的魅力和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

特殊日子探访东兰,深度体验铜鼓文化,仿佛步入别样民俗世界。

壮族蚂拐节——祭蚂拐,祈美愿

铜鼓声声山歌扬,东兰蚂??庆丰年。农历二月初二,红水河畔壮族群众共聚一堂,欢庆蚂??节,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共享民俗盛宴。

“蚂拐”即青蛙,当地以此命名独特节日。蚂拐节包含“寻蛙、蛙游村寨、祭蛙、葬蛙、欢庆”五个环节,展现深厚民俗传统。

身着民族华服,人们欢跳蚂??神舞、插秧舞、打鱼捞虾舞,庆祝蚂??节。年,壮族蚂??节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东兰民俗旅游的璀璨明珠。

瑶族祝著节——载歌载舞过“瑶年”

农历五月二十九,瑶族欢庆祝著节,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此节又称“二九节”“达努节”,是瑶族最盛大的节日,享有“瑶年”之美誉。

在领略了特色民俗的热闹魅力后,来东兰感受一下吧那份独特的“慢”生活。这座悠然自得的小城,无论是民族节日的欢聚,还是地道美食的品味,都散发着东兰人享受生活的乐趣。穿梭于市井长巷,让美食的香气填满你的旅途,品味东兰的烟火气息,做个悠闲的食客,尽情享受这座小城的慢生活之美。

东兰肥肉粉——汤浓肉酥,大有风味

清晨的第一碗“东兰肥肉粉”,香醇诱人,足以唤醒一天的活力,驱散早起的疲惫,让人食欲大增。

东兰肥肉粉不仅提供细腻饱满的肥肉,更赋予食客自由创作的乐趣。葱花、酱油、辣椒、酸笋、煎蛋、腊肠等调料和配菜一应俱全,可随心搭配。吸一口热气腾腾的米粉,品尝肥而不腻的美味,再品尝一勺浓郁鲜美的骨头高汤,顿时精神焕发,新的一天就在这样的美味中幸福起航!

武篆油团——酥脆香甜,别有滋味

若你行色匆匆,路边小摊的新鲜油团将是理想早餐之选。武篆油团采用当地糯米,经过精心磨浆、浸泡、过滤,最终捏成鸡蛋大小的圆团。用山茶油煎炸至熟透,去除余油后,裹上细碎的黄糖,撒上芝麻,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一口咬下,外酥内软,甜而不腻,是匆忙中的一份甜蜜慰藉。

东兰豆腐圆——一粒豆腐圆,两种风味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东兰特色的豆腐圆,诱人至极。其表皮金黄诱人,咬一口下去,清脆与软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交织,让人陶醉其中。豆腐圆的独特风味,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

细细品味,东兰豆腐圆内的猪肉、鱼、花生等丰富馅料才逐渐显露,仿佛打开一个个美味的盲盒。每碟七八个,每个豆腐圆都口感滑润,滋味滋口,令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壮乡腊肉——腊味醇厚,下饭好手

东兰腊肉经过粗盐腌制,再悬挂在灶台上,小火慢熏,让烟雾中的香气渗入肉质深处。成品腊肉腊味浓郁,肉质细腻,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让人回味无穷。

东兰烟熏腊肉,香气四溢,诱人至极。切成肥瘦相间的薄片,红白分明,表皮金黄诱人。品尝时,腊肉劲道十足,腊香四溢,咸味适中,让人回味无穷。与之相伴的米饭,更是增添了几分美味。忍不住让人大呼:“再添两碗米饭!”

东兰板栗——圆滚滚的“小金子”

“一年种百年收,一代种多代收。”这句谚语充分展现了板栗树的独特价值。在东兰,板栗树被誉为“摇钱树”,是当地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板栗树的种植,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东兰,人们为清风驻足,为醇香沉醉。这座城,尽显悠闲自在的慢生活,如同南方小城般宁静。岁月在此留下印记,如同老旧相机胶卷里的温柔记忆,抚慰心灵。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7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