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贤
8月,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骄阳似火。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汤亮村第一书记刘力源走在田间地头,查看百香果种植和桑蚕养殖情况。
“目前,汤亮村产业覆盖率达97.8%,住房保障达标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水、电、路均得到全面解决,义务教育得到保障,贫困发生率降至1.67%。今年全村集体经济创收预计翻6倍,达到24万元。”刘力源的语气铿锵,“我们将以一个更美的汤亮村,告慰牺牲在脱贫战场的张华书记。”(张华生前系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汤亮村的第一书记。去年6月7日,他因劳累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编者注)
据了解,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区各级政法机关的1多名驻村第一书记,以“百折不挠,奉献拼搏”的精神为引领,兴产业、筑平安、育精神,助力革命老区群众走出一条具有政法特色的脱贫之路。
精准“造血”户户过硬
全区政法机关根据各帮扶村的地理优势特点,因地制宜,帮助村集体和农户选准富民产业载体和路子,推动扶贫开发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力保脱贫村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一个个精准扶贫项目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靖西市汤亮、果布、汉邦3个村,是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机关的帮扶贫困村。5年来,他们把产业扶贫造血作为精准脱贫核心工作,构建“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五方联动产业发展机制,打造了1个烤烟种植区、6个桑蚕和优质水果产业园,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培育9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转移就业、种养带动等方式入社入园,使特色产业全面覆盖贫困户。目前,3个村已全部脱贫摘帽。
在东兰县江洞村板立屯,山茶园绿林似锦,苍翠如屏。65岁的韦炳书开着农用三轮车,准备去山茶园除草施肥。
他告诉记者,家里有30多亩山茶园,原来因为管理不当,效益不好,以致家庭生活困难,后来又因病致贫。包村的东兰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韦凯元在了解韦炳书的情况后,全力支持他学习山茶树管理技术。
如今,韦炳书已经在果树栽植、育苗、修剪方面成为一把好手。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让他摘掉了贫困帽子。年,韦炳书的38亩山茶园喜获丰收,纯收入3万多元。
因户因人施策,精准脱贫。在河池东兰、大化、都安等地,政法机关对口帮扶个贫困村、4.42万户13.74万贫困人口发展板栗、棚栽、养殖等致富产业,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等保障性政策,全市贫困家庭基本医疗有保障、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病致贫、因学致贫问题。
法治扶贫开花结果
走进都安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脱贫攻坚司法保障平台——涉贫诉讼绿色通道”的标示牌特别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