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位开国上将中,有4位少数民族将领,他们都是谁,属于哪族
红军长征,历时二年,其中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经过了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与苗、瑶、壮、侗、水、布依、土家、白、仡佬、纳西、彝、藏、羌、回、裕固、东乡、蒙古等十多个少数民族频繁接触。
据统计:红一方面军长征走了天,其中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天,约占三分之一;红二方面军长征走了里,其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就走了里,约占三分之一;红四方面军长征经历了19个月,其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时间竟达15个月之久,约占四分之三。
我党和红军在这样复杂的西南、西北大量接触了少数民族,也遇到了很多民族关系和其他的民族问题,做了大量的民族工作,并提出了许多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
当时,红军战士必须学习尊重少数民族、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做好争取少数民族的工作,并将其作为配不配当一个合格的红军战士的硬性标准,期间也产生了不少的佳话:
红军西征时,彭老总在同心县羊路乡吊堡子(回族区)呆过一段时间,为了做好民族工作,他曾发布了三大禁令:严禁驻清真寺;在回民地区不吃猪肉,不提猪字;不在回民地区筹款,不打回民土豪。那里至今还流传着他连夜帮助农民马占才找丢失的马匹的故事,以及李姓木匠为彭老总做木床的故事。
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结盟的故事传得更广:
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受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和彝族部族武装的阻挡,由于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纪律,绝不向受苦受难的彝族同胞开枪,彝族首领小叶丹深受感动。
他在亲自见到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后,对红军更是深怀敬意,提出要与司令员按照彝族习俗歃血为盟,刘伯承欣然应允。
5月22日,在山清水秀的彝海边,两人举行了著名的彝海结盟仪式。之后红军在小叶丹派出的向导带领下,顺利走出凉山彝族地区,直达安顺场,为红军大部队顺利过境创造了条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对少数民族政策的贯彻,红军才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的爱戴和支持,他们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帮助红军就如同帮助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55年授予的57位开国上将中就有4位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第一位是侗族出身的杨至成上将。
杨至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者和重要领导人,戎马一生,有13个任职和后勤工作有关:在中央苏区时曾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东北民主建军后勤部政委、东北野战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和华南军区军需部部长、后勤部部长等职。
蒙古族乌兰夫将军
出身于蒙古族的乌兰夫,是我党早期党员,曾到苏联学习和工作,后长期在蒙古族地区从事革命活动,建国后长期担任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职务,后到中央领导民族统战工作,曾任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统战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瑶族李涛将军
瑶族,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由于地方差异,方言区别明显,各地瑶族一般以自己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但都会说汉语,有的还会讲壮语和傣语。
开国上将李涛是湖南省汝城县延寿瑶族乡人,后来成长为杰出的人民解放军将领,是主席的重要军事助手和军事高参,叶帅曾赞誉他“水平很高、很有经验,既是一位好领导,又是一位好教师”。
壮族韦国清将军
韦国清,广西东兰县人,壮族。14岁时他以农民自卫军战士的身份投身革命,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宣传员、排长、连长,干部团特科营长、代理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韦国清任八路军随营学校校长,抗大一分校校长兼教育长。年冬奉命调往华东前线,历任陇海南进支队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政委、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政委、淮北军区参谋长,率部驰骋于两河(黄河、淮河)四省(鲁豫、苏、皖)的广阔地区,与日、伪、顽军角逐。抗战胜利后,历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兵团司令员,直至成为了享誉中外的开国上将。
建国后曾任广西省省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务,为广西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奔波忙碌,作出了重要贡献。年6月,这颗耀眼的壮族将星溘然陨落。